[发明专利]超高温硬密封球阀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10496.8 | 申请日: | 2013-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75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喜;李华贵;黄美林;王忠渊;项永安;南飞;金虎;邵程达;王忠淼;王勤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石化阀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5/06 | 分类号: | F16K5/06;F16K5/08 |
代理公司: | 温州金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7 | 代理人: | 王坚强 |
地址: | 325025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高温 密封 球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阀门,具体涉及一种超高温硬密封球阀。
背景技术
球阀问世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工艺及产品结构的不断改进,在短短的40年时间里,已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的阀类。在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球阀的使用正在逐年不断的上升,在我国,球阀被广泛的应用在石油炼制、长输管线、化工、造纸、制药、水利、电力、市政、钢铁等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有的硬密封球阀存在以下几点优点:一、耐磨;由于硬密封球阀的阀芯是合金钢喷焊,密封圈是合金钢堆焊,所以硬密封球阀在开关时不会产生太大的磨损。二.使用寿命长,适用范围广,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发电、造纸、原子能、航空、火箭等各部门,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硬密封球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硬密封球阀能在超高温下仍能正常的长期工作,软密封球阀在超过250°时,密封圈或者密封座就容易出现泄漏。现有的硬密封球阀最高也只能在550°以下工作,在高温或者超高温情况下工作容易引起阀杆和球体变形,阀杆的变形存在工作人员或者电机不能带动阀杆运动,从而不能正常开启或者关闭球体,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而球体的变形容易使得产品的密封性能变差,存在泄漏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现有的硬密封球阀不能在超高温下长时间工作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超高温硬密封球阀。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高温硬密封球阀,包括上盖、阀盖、阀体、阀杆和球体,所述的阀体内套设有阀座组件,所述的阀杆依次穿过上盖、阀盖与球体相连接,所述的上盖与阀杆之间、阀盖与阀杆之间均设有密封件,所述的球体内设有供介质流通的介质通道,所述球体介质通道的外侧环绕有密闭的冷却腔,所述的阀杆内设有供冷却液通过的通孔,所述通孔与冷却腔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的阀杆包括上阀杆和下阀杆,所述的上阀杆与球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的下阀杆与球体相配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下阀杆上设有冷却液进口,所述的上阀杆上设有冷却液出口,所述下阀杆上的冷却液进口通过阀杆上的通孔、冷却腔与上阀杆上设有冷却液出口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球体内设有环形的球体盖板,所述的球体盖板与球体内壁形成所述的密闭冷却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上盖和阀盖上均设有供冷却液流通的冷却通道,所述的冷却通道与阀杆外壁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密封件通过碟簧压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阀座组件包括阀座本体、波纹管和阀座支撑件,所述的阀体上设有阀体进水孔和阀体出水孔,所述的阀体进水孔与阀座支撑件上设有的环形冷却槽相连通,所述的环形冷却槽通过波纹管的外部空间、阀体出水孔与外界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波纹管包括第一波纹管和第二波纹管,所述的第一波纹管和第二波纹管上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与阀座本体相贴合,第二连接环与第一波纹管相连接,所述的环形冷却槽分别于第二波纹管的管内空间和管外空间相连通,所述第二波纹管的管内空间通过第一波纹管的外部空间、阀体出水孔与外界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阀座本体采用耐高温材料一体成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阀体的外表面焊接有夹套,所述的夹套与阀体外表面之间形成容置腔,所述的夹套上设有冷却水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球体内设置了冷却腔,阀杆内设置了通孔,且通孔和冷却腔相通,使得本发明在超高温下工作时,可以给产品通冷却液,避免阀杆和球体在长时间的超高温下工作变形,从而保证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时的性能,有更广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中I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中P处的放大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石化阀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石化阀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049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