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功能性针柄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07708.7 | 申请日: | 2013-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172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尹厚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492 | 分类号: | A61B5/0492 |
代理公司: | 杭州之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6 | 代理人: | 张慧英 |
地址: | 310009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功能 性针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功能性针柄,是一种医用注射使用或检测电生理信号的针电极的针柄,特别适用于在针刺肌电图定位和记录神经电生理信号方面。
背景技术
针刺肌电图通过描述神经肌肉单位活动的生物电流,来判断神经肌肉所处的功能状态,可以帮助区别病变系肌原性或是神经原性,对于神经根压迫的检查具有独特的价值,在临床辅助诊断中逐步推广。针刺肌电图检测需要用到专用针电极,专用针电极使用频繁,据统计,肌电图检查工作人员因使用针电极不当而导致感染的几率较高,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针电极拆卸不方便,当用力过大或角度偏离,就容易导致针尖扎入手指造成感染;同时对于操作经验不足的医务人员,准确、快速寻找到电生理信号的位置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累积经验。因此急需一种方便拆卸,使用安全度高的功能性针柄。
国内也有单位和个人就此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和改良,如:ZL:200820018675.9,“一种新型医用注射针头”和ZL:200920024929.2,“一种医用注射针头”;两者虽然设计结构简单,但前者只体现了避免针体折断的功能,而后者只体现了拆卸方便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的不足之处,目的在于提供功能性针柄,提供一种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既能迅速精确地对电生理信号位置进行定位,又能方便针电极的插拔和拆卸等检测必备动作流程,从而能有效避免医务人员意外针刺手指事件的发生和感染的危险。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上述目的:功能性针柄,包括:内置针管、连接头、持手部、针座部;所述持手部呈多边体结构,内置针管通过连接头与持手部的上底面连接,持手部的下底面与针座部连接,持手部其中以棱角线被标记颜色,此棱角线方向与针尖斜切面方向一致;针座部呈立方体结构,针座部底部有一色带标记区。
作为优选,所述持手部为六角螺帽型,每旋转过六角螺帽型的持手部的一个侧面,则内置针管旋转角度为60°。
作为优选,所述持手部为八角螺帽型,每旋转过八角螺帽型的持手部的一个侧面,则内置针管旋转角度为45°。
作为优选,所述针座部为长方体,呈长方体型的针座部与针导联线的连接部对接。
作为优选,所述针座部底部四分之一处有一色带标记区。
作为优选,所述针座部底部三分之一处有一色带标记区。
作为优选,所述色带标记区的颜色可为红色、蓝色、蓝色,不同颜色的色带标记区标识不同规格与型号的针电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旋转持手部读取内置针管的旋转角度,能够快速、精确定位生理信号位置,解决新手经验不足定位不准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2、本发明针柄可以通过固定捏持持手部将内置针管从肌肉中拔出,同时可快捷地从针导联线上装载和拆卸针电极从而有效避免医务人员意外刺伤手指时间的发生、避免感染;3、本使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安全性高,多边形、多棱角的结构使得针柄在倾斜面上不易滚动;4、通用性和兼容性强,可方便应用于各类性质和用途的针尖探测和定位辅助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仰视图;
图中:1、内置针管;2、连接头;3、持手部;4、针座部;5、棱角线;6、色带标记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1:如图1至图4所示,功能性针柄,包括:内置针管1、半圆形的连接头2、六角螺帽型的持手部3、长方体的针座部4;内置针管1通过连接头2与持手部3的上底面连接,持手部3的一棱角线5被标记为红色,该棱角线5方向与内置针管1上的针尖斜切面方向一致;持手部3的下底面与针座部4连接,针座部4采用长方体型的结构后,可以起到防滑作用及在斜面上的制动性。针座部4底部四分之一处有一蓝色的色带标记区6,该色带标记区6表示针电极的规格为小型针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77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