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NZ内模抗浮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05498.8 | 申请日: | 2013-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77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唐国顺;周海军;张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36 | 分类号: | E04B5/36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 代理人: | 邓建辉 |
地址: | 41000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nz 内模抗浮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NZ内模的抗浮施工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现浇混凝土内置空心管模抗浮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现浇混凝土楼盖使用肋梁板或带柱帽的实心楼板,前者因梁的存在降低了建筑净高从而影响使用功能,且吊顶费用高,管线安装不便,隔音效果差,施工周期长;后者自重大,不宜大跨度、大开间,柱帽不便装修。传统的现浇混凝土楼盖已不能满足现代建筑大空间、大开间、大荷载、使用功能灵活的需求。NZ内模(由B0B胶带包裹并加强的聚乙烯泡沫材料)现浇空心楼盖技术就是为克服这些弊端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结构体系。它结合众多的优点得到越来越多业主的喜爱,特别是随着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多样化,这种结构形式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如何保证NZ内模在现浇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不因混凝土产生的浮力而发生上浮却是施工中遇到的普偏性施工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NZ内模在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施工过程中不因流动的混凝土产生的浮力而使内置空心管模发生上浮的NZ内模抗浮施工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NZ内模抗浮施工方法,通过铁丝将压在NZ内模上的抗浮钢筋与板底筋、板底筋与支模架连成整体,让密度很轻的NZ内模处于环形受压状态。
混凝土浇筑时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至板厚1/2处,待混凝土初凝前再浇筑上部1/2的混凝土。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NZ内模抗浮施工方法,通过压在NZ内模上的抗浮钢筋与板底筋、板底筋与支模架连成整体,让密度很轻的NZ内模处于环形受压状态,从而避免了因混凝土对其产生的浮力而让其改变其应处位置,解决现浇混凝土楼板的NZ内模抗浮问题。为避免混凝土浇筑对内模造成过大上浮力而导致内模破坏,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采用分层浇筑的办法,即第一层混凝土浇至1/2板厚,振捣密实后待混凝土初凝前再浇筑上层混凝土。该办法确保了内模底部空间混凝土浇筑密实,避免了一次性浇筑过程中不易找到振动棒的下振点而导致对NZ内模的破坏。通过该方法可有效解决NZ内模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上浮的问题,从而保证了楼板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一种防止NZ内模在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施工过程中不因流动的混凝土产生的浮力而使内置空心管模发生上浮的NZ内模抗浮施工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抗浮措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提供的NZ内模抗浮施工方法,步骤如下:
(1)、在已支设好的楼板模板1上弹板底筋墨线,在有管模安装位置的板底筋5交叉点位置周边15mm外,对称用电钻在模板1上钻眼,孔径5-8mm。
(2)、绑扎空心楼盖的板底筋5,并在板底筋5的钢筋交叉点每间隔800×800(㎜)垫一板保护层垫块4。
(3)、用12号铁丝2通过已钻好的孔眼,将板底筋5与满堂支模架3的水平钢管绑扎成一个整体。
(4)、按设计要求安装好NZ内模9,然后在每排NZ内模9上压2条与板面筋6同规格的抗浮钢筋8,再将该抗浮钢筋8与板底筋5用16号铁丝7绑扎牢固。从而将压在NZ内模9上的抗浮钢筋8与板底筋5以及满堂脚手架3连成一个整体。连接成整体大样图见图1。
(5)、板面筋绑扎
绑扎完板面筋6后,即可使板底筋5、抗浮钢筋8、板面筋6形成一个可受临时施工荷载的空间结构,铺上竹架板后可作为临时施工通道,以方便工人操作和防止踩坏内模。
(6)、混凝土浇筑
施工时,先浇筑柱部位混凝土,待竖向结构混凝土振捣密实后,再浇筑梁板部位混凝土。针对NZ内模9现浇空心楼板,如果一次将混凝土浇筑到板顶,板肋部位被混凝土掩盖,不但不方便振捣而且使NZ内模9下空气不易排出,很容易造成NZ内模9下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出现蜂窝、麻面甚至漏筋和孔洞。所以,为防止NZ内模9与底板的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每块板厚的混凝土分两步浇筑完成。
1)、将每块板的全部NZ内模9肋部混凝土浇至1/2高,宜使用30mm直径插入式振捣棒10平行内膜方向依次仔细振捣混凝土,振捣棒插入间距300mm。所有肋部必须按规定间距振捣,不得漏振,使NZ内模9下空气排除干净,NZ内模9下混凝土振捣密实。
2)、在本块板的所有肋部混凝土浇筑振捣密实后,控制在混凝土初凝前,将剩余板厚的混凝土浇筑到设计标高,并有针对性地对肋部混凝土进行二次复振。
3)使用混凝土平板振捣器沿固定NZ内模9的垂直方向振捣板面混凝土,然后用刮杆初平,再用滚筒碾压,待初凝后用木抹抹面压实、压平、收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54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