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备立体玻璃的模具以及使用该模具制备立体玻璃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04887.9 | 申请日: | 2013-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91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绳炳光;李俊颐;刘书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正达国际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11/06 | 分类号: | C03B11/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鼎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11 | 代理人: | 孔丽霞 |
地址: | 中国台湾苗栗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立体 玻璃 模具 以及 使用 方法 | ||
1.一种制备立体玻璃的模具,该立体玻璃包括一弧形面板及与该弧形面板相接且朝该弧形面板的凹面对应的方向弯曲的侧臂,且该侧臂的内边沿相对于该弧形面板的投影位于该弧形面板上,该模具包括:
模具主体,包括模仁与滑槽,该模仁定义有与该弧形面板形状相一致之成型区,该滑槽对应该侧臂设置于该模仁的成型区外围;及
滑块,该滑块与所述滑槽对应设置,该滑块包括滑块主体及自该滑块主体朝向该成型区突出的突出部,该滑块主体能够沿该滑槽滑动使该滑块可拆卸地卡合设置于该模仁上,同时使该突出部突出于该成型区的内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立体玻璃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主体还包括一基板,所述模仁设置于该基板上,所述滑槽对应所述侧臂设置于该模仁的成型区外围的基板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立体玻璃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主体还包括沿所述基板的表面延伸长出的凸块,所述凸块分别设置于所述模具主体的各个角,所述滑槽由相邻的二凸块间的间隙界定而成,该凸块的厚度大于该模仁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立体玻璃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仁包括自基板表面延伸长出的模仁侧面、模仁内底以及模仁弧面,所述模仁侧面正对相应的滑槽,所述模仁弧面与所述模仁内底共同构成该成型区,所述模仁弧面具有平滑的弧度,并与所述模仁内底平滑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立体玻璃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主体的高度大于所述凸块在所述模具主体上的高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立体玻璃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包括突部顶沿与突部斜面,所述突部顶沿位于所述突出部远离所述滑块主体的一侧边,且所述突部顶沿的形状和与其对应的成型区处的模仁上表面的形状相契合,所述突部斜面为沿所述突部顶沿的两端向两侧延伸的切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立体玻璃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突部顶沿包括与成型区相接的下沿以及较该下沿更朝向成型区外侧突出的上沿,所述上沿的位置略突出与其对应的成型区的内沿,所述下沿的位置和与其对应的成型区的内沿相契合。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立体玻璃的模具,其特征在于:两两相邻的所述突部斜面相互对接,且他们之间的间隙小于0.2毫米。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立体玻璃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是在所述突出部与滑块主体之间形成的一阶梯结构,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模仁以及所述滑槽之间相互抵靠。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立体玻璃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的材料选自由六方氮化硼、氧化矽、氧化铝、六方晶系层碳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多孔性耐温材料,其密度介于1.5g/cm3至6.5g/cm3之间,孔隙大小介于0.2纳米至2微米之间,耐热不变形的工作温度介于650摄氏度至1600摄氏度。
11.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立体玻璃的模具制备立体玻璃的方法,包括:
将制备玻璃的素材置于组装好的模具的模仁中;
加热所述玻璃素材与模具;
待所述玻璃素材软化后,施加外力令软化后的玻璃素材紧紧贴附于模具上;
待玻璃素材贴附于所述模具后,冷却所述玻璃素材以形成固化的立体玻璃;以及
将所述各滑块与模具主体相分离,以取出所述立体玻璃。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备立体玻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玻璃的素材选自钠钙玻璃、铝硅酸盐系玻璃、无碱玻璃、硼玻璃及其组合物。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备立体玻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玻璃素材进行加热时,加热的温度不低于600摄氏度。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备立体玻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施加外力令软换后的玻璃素材紧紧贴附于模具上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从所述模具的基板所在侧对基板进行抽气,以在所述玻璃素材与模具之间形成真空,使得所述软化后的玻璃素材贴附在所述模具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正达国际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正达国际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488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