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历史建筑原貌的无损、可逆、可识别保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03824.1 | 申请日: | 2013-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286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郭伟民;曹勇;刘超;侯实;周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为建筑修缮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0 | 代理人: | 陈伟勇 |
地址: | 201702 上海市青浦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历史 建筑 原貌 无损 可逆 识别 保护 方法 | ||
1.基基于历史建筑原貌的无损、可逆、可识别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使用增强材料,通过渗透的方式,形成一附着在历史建筑破损后的破损基层上的增强层,完成对破损基层的修复;
步骤二,使用防水材料制成一防水层,并使所述防水层覆盖在修复后的破损基层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历史建筑原貌的无损、可逆、可识别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制作所述防水层的防水材料不与用于制作增强层的增强材料发生化合反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历史建筑原貌的无损、可逆、可识别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可通过在修复后的破损基层表面上涂刷或喷涂防水材料,待防水材料固化后,形成所述防水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历史建筑原貌的无损、可逆、可识别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涂刷或喷涂防水材料的过程中,一层的厚度应小于0.5㎜,当需涂第二层时,一定要等第一层初凝后仍呈潮湿状态时进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历史建筑原貌的无损、可逆、可识别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通过粘胶粘合在所述增强层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历史建筑原貌的无损、可逆、可识别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之前,通过三维激光扫描的方式获取破损基层的三维数据;
步骤一中,根据获得的三维数据,采用计算机3D修复技术,参照打印的3D模型对所述破损基层进行修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历史建筑原貌的无损、可逆、可识别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材料是采用渗透结晶防水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历史建筑原貌的无损、可逆、可识别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渗透结晶防水材料为凯顿、赛柏斯、永凝液和sikagard700s中的任意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历史建筑原貌的无损、可逆、可识别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层的厚度不大于0.5mm;所述防水层的厚度不大于1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历史建筑原貌的无损、可逆、可识别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内还设有至少一根结构筋,所述结构筋采用无色透明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为建筑修缮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为建筑修缮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382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震动推进曲线锯
- 下一篇:一种水处理微生物菌种活化及小试应用双功能自动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