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氧树脂合成的类SMC材料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03233.4 | 申请日: | 2013-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927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运泉 |
主分类号: | C08L63/00 | 分类号: | C08L63/00;C08L27/06;C08K13/04;C08K7/14;C08K7/28;C08K5/098;C08K3/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氧树脂 合成 smc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片状模塑料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由环氧树脂合成的类似SMC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的模塑料工业起始于60年代初,当时,为适应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了酚醛类为主、环氧/酚醛、环氧型模塑料为辅的具有特种功能的模塑料,像耐烧蚀材料,耐热、高强、高介电和耐超低温材料。所用的增强材料有高硅氧纤维、玻璃纤维、高强纤维及部分特殊纤维。
在1975年我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开发出了自己的SMC材料、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随后在1976、1978和1986年用国产的SMC开发成功客车火车窗框、座椅和组合式水箱。我国铁路客车自1986年起所有22型车全部采用SMC窗框。它的使用不仅崛起了几个专门为铁路生产玻璃钢产品的工厂,而且对玻璃钢在铁路系统的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SMC座椅自1978年我国首次成功应用以来,经过近20年的使用仍然还表现出它顽强的生命力。在整个2000年以后SMC座椅市场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每年都有近百万把投人使用。
自1985年起到80年代末,随着SMC的成功应用,其先进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又正逢改革开放各企业既有出国考察的机会,又比较容易获得外汇。因此,在此阶段出现了一个大规模从国外引进SMC生产设备的热潮。目前,在汽车零件的生产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钢汽车零件相比,模压成型SMC汽车零件具有许多优点,如:生产周期短,便于汽车改型,投资效益较好;重量较轻,节约燃油,排污较少;设计自由;件的整体性好,零件的数量很少;耐用性和隔热性好等。然而它也存在一些缺点:不可回收,污染环境;虽然性能价格比较好,但一次性投资(如SMC机组、压机和模具)往往高于对应的钢件。
为了解决SMC材料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的环氧树脂合成的类SMC材料,不会挥发有机物、不污染环境、力学性能好、防尘、防水、表面耐磨损、耐重压、抗冲击、其中加入了紫外线吸收剂,改善了环氧树脂怕紫外线照射的缺点,同时使用一些废旧材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环氧树脂合成的类似于SMC材料,原料中使用废旧聚氯乙烯材料做低收缩剂、废旧玻璃钢粉做填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且此类材料不会发有机物,不污染环境,力学性能优良。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环氧树脂合成的类SMC材料,其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环氧树脂 100-120份;
玻璃纤维 100-140份;
废旧聚氯乙烯材料 35-45份;
废旧的玻璃钢粉末 150-200份;
硅烷偶联剂 30-40份;
乙醇 30-40份;
空心玻璃微珠 30-50份;
硬脂酸钙粉末 5-10份;
固化剂 3-5份;
氧化镁 3-5份;
紫外线吸收剂 2-4份。
所述的一种环氧树脂合成的类SMC材料,原料中空心玻璃微珠的平均粒径为50微米;硬脂酸钙粉末的粒径在100-300目。
所述的一种环氧树脂合成的类SMC材料,原料中固化剂为胺类和酸酐类固化剂之一;紫外线吸收剂为水杨酸酯类、苯酮类、三嗪类和受阻胺类之一。
所述环氧树脂合成的类SMC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预备原料:原料及其各组分的重量份如下:
环氧树脂 100-120份;
玻璃纤维 100-140份;
废旧聚氯乙烯材料 35-45份;
废旧的玻璃钢粉末 150-200份;
硅烷偶联剂 30-40份;
乙醇 30-40份;
空心玻璃微珠 30-50份;
硬脂酸钙粉末 5-10份;
固化剂 3-5份;
氧化镁 3-5份;
紫外线吸收剂 2-4份;
(2)废旧聚氯乙烯材料的处理:将对应量的废旧聚氯乙烯材料清洗干净,在100℃下烘干,然后在粉碎机中粉碎为粒径小于30微米的粉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运泉,未经张运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32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