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近红外迷彩伪装织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303142.0 | 申请日: | 2013-07-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75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 发明(设计)人: | 蔡再生;魏瑞平;杨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D06P1/48 | 分类号: | D06P1/48;D06P1/46;D06P1/22;D06P3/60;D06P5/02;D06P5/10;D06P5/08 |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黄志达 |
| 地址: | 2016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迷彩 伪装 织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红外伪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近红外迷彩伪装织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代战争中,随着红外侦视仪器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战场变得越发透明,使常规的树丛和夜色越来越不起作用,因此红外伪装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近红外伪装主要是为了消除或减小目标与背景之间的近红外反射特性差异,差异越小伪装效果越好。
目前发展较好的是涂料伪装,由于其使用不用过多的考虑被伪装物表面的材质,且工艺简单,而广泛应用于飞机、坦克、舰船等各种军事装备上。可是,对于士兵来说,他们的伪装主要靠穿着的服装。这样伪装后服装的服用性能就成为关键的评价指标,对于纺织面料而言,通过涂料实现伪装是比较方便、经济、有效的,而且这方面在国内外研究较多、技术也相对较成熟,但该方法的缺点是涂层后面料的吸湿性、透气性、耐水洗性、柔软性等都有所下降,所以有研究者尝试用染料实现军用服装的近红外伪装,然而,单独使用染料很难达到理想的近红外伪装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近红外迷彩伪装织物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操作简单,能提高伪装服装各种服用性能、完善色谱,实现更好近红外伪装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近红外迷彩伪装织物的制备方法,包括:
(1)调制印花糊:
将质量浓度为6%的海藻酸钠糊和质量浓度为10%的淀粉糊按照质量比为1:1的比例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糊料;
(2)配制印花色浆:
配制还原染料悬浮体印花色浆,其成分配比按照质量百分比为:印漂牢涂料黑K-FFB(德司达(上海)贸易有限公司)0.02%、粘合剂M-HF(德司达(上海)贸易有限公司)6%、混合糊料80%,其余为水和还原染料;
(3)印花并焙烘:采用上述印花色浆对棉织物上印浆,烘干后置于150℃下焙烘5min,得到印花后的棉织物;
(4)还原蒸化:将上述印花后的棉织物浸入还原液中,然后进行蒸化处理;
(5)氧化、洗涤:用氧化液对整化处理后的织物进行氧化处理,然后用清水洗涤,最后进行皂煮、水洗、烘干即可。
步骤(3)中所述的焙烘为置于150℃下焙烘5min。
步骤(2)中所述的印花色浆中还原染料的质量百分比小于2%时,步骤(4)中的还原液的成分按质量百分比为:85%的保险粉1.5%、烧碱1%、淀粉糊10%,其余为水。
步骤(2)中所述的印花色浆中还原染料的质量百分比大于或等于2%时,步骤(4)中的还原液的成分按质量百分比为:85%的保险粉4-5%、烧碱2.4-3%、淀粉糊10%,其余为水。
步骤(4)中所述的蒸化处理的温度为140℃,时间为60s。
步骤(5)中所述的氧化液为H2O2的水溶液,其中H2O2的用量为10ml/L。
步骤(5)中所述的氧化处理为在室温下处理10min,或在50℃下处理5min。
本发明在使用近红外伪装染料的基础上,添加近红外伪装涂料,在不影响服装服用性能的基础上,达到更好的近红外伪装效果。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印花方法,能有效改善近红外迷彩伪装织物的各项服用性能,完善色谱,能更好的实现织物的可见光伪装。选择合适的还原染料进行拼混,并加入印漂牢涂料黑K-FFB能有效调节织物的近红外反射光谱,使其与背景的近红外反射性能更相似,从而使织物更好地融合到背景中去。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所得印花织物及参比背景的近红外反射光谱曲线;
图2为实施例2所得印花织物及参比背景的近红外反射光谱曲线;
图3为实施例3所得印花织物及参比背景的近红外反射光谱曲线;
图4为实施例4所得印花织物及参比背景的近红外反射光谱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的一种绿色和近红外线伪装织物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加工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31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有金属物去除装置的玻璃纤维原料投料设备
- 下一篇:搅拌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