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纯砷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02403.7 | 申请日: | 2013-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8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许文林;李树亮;徐福利;张小兴;王雅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30/04 | 分类号: | C22B30/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纯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纯砷的制备方法,特别是以工业级砷粗品为原料经氧化-酯化-精馏-水解-还原耦合技术制备高纯砷的工艺方法,属于精细化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1.1制备高纯砷的重要性
电子信息材料支撑着通信、计算机、网络、半导体、光电、新能源、微机械、工业自动化等现代高科技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材料。高纯砷(质量分数不小于99.999%)是制备半导体材料砷化镓(GaAs)和砷化铟(InAs)以及其他高纯砷化合物(GaAlAs、GaInAsP等)的重要原料,高纯砷也用作为半导体材料锗和硅的重要掺杂剂。砷的化合物还用于制造农药、防腐剂、染料和医药等。
1.2现有工艺技术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现有工业化高纯砷的制备工艺主要有氯化法(液相法)和升华法(固相法)。
1.氯化法
氯化法也称液相法,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制备高纯砷的方法。该法一般以含砷95%~99%的粗砷为原料,由升华、氯化、精馏分离精制、氢气还原等单元过程组成。
(1)升华:利用砷易升华,而铁、锌等杂质难升华的特点进行分离。一般在真空升华炉中进行,控制升华温度615℃以上,使粗砷中的砷升华,将粗砷中的铁、锌等杂质分离脱除。
(2)氯气氯化:在氯气反应器中,氯气与经上一步升华操作分离脱除铁、锌等杂质的物料在200℃~250℃下与干燥氯气发生氯化反应生成三氯化砷,将常温、常压下以固相物料存在的砷转变为液相物料三氯化砷,液相物料三氯化砷有利于进一步分离脱除硫、硒和碲等杂质,得到高纯三氯化砷中间产物。
(3)精馏:在精馏塔中,利用三氯化砷和硫、硒和碲的氯化物挥发性的差异,采用精馏分离方法分离脱除硫、硒和碲等杂质,得到高纯三氯化砷中间产物。
(4)氢气还原:在管式反应器中,以氢气为还原剂,将精馏后得到的高纯三氯化砷,在高温下还原为单质砷。
氯化法制备高纯砷的工艺技术较成熟,生产的产品质量高,采用该工艺技术目前得到的产品纯度可达99.999%以上。但是,该工艺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1)资源利用率低,废气数量大:氯化法的核心技术是砷与氯气发生氯化反应生成三氯化砷,经过分离精制得到高纯三氯化砷,再经氢气还原得到单质砷,副产生氯化氢。在该工艺过程中,消耗氯气,产生大量氯化氢废气,且难以实现氯气的循环利用,不仅废气数量大,而且也造成氯气资源的浪费。
(2)安全性差:氯化法的关键中间产物三氯化砷是一种易挥发的剧毒化学品,容易对人畜造成致命伤害,目前被国际化武组织列为核查产品,采用该工艺技术生产面临严重的环保压力问题,对生产的安全性要求极高。
(3)设备腐蚀严重:因为在氯化、精馏、还原等过程中存在氯气、氯化氢及含氯化合物,因此,氯化法对生产设备的要求极高,而且设备腐蚀严重。
2.升华法
升华法是以粗砷为原料,由升华、氧化、洗涤-升华、多级精馏、还原等单元过程组成。
(1)升华:利用砷易升华,而铁、锌等杂质难升华的特点进行分离。一般在真空升华炉中进行,控制升华温度615℃以上,使粗砷中的砷升华,将粗砷中的铁、锌等杂质分离脱除。
(2)氧化-洗涤:在氧气反应器中,经上一步升华分离操作脱除铁、锌等杂质的物料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砷氧化物(主要为As2O3,少量As2O5),利用氧化产物在水中的溶解性和升华性质的差别分离脱除杂质。
(3)洗涤-升华蒸馏:将上一步氧化反应生成砷氧化物首先进行水洗操作,以除去SeO2,有利于进一步分离脱除硫、硒和碲等杂质,得到高纯氧化砷中间产物。然后进行升华蒸馏操作以除去Sb2O3,得到分离精制得到高纯三氯化砷中间产物。
(4)还原反应:在还原设备中,以氢气为还原剂,在高温下将氧化砷还原为单质砷。
升华法生产工艺基本解决了氯化法存在的污染问题和安全隐患,大幅度减少了污染物的生成,具有生成工艺流程短、除杂工艺简单,成本低,设备简单,选用材料方便及产生的副产物少等优点。但是,该工艺技术还存在以下问题:
(1)杂质含量高,产品质量不稳定:升华法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处理的物料为固相或者气-固物料,得到的三氧化二砷产品通常杂质含量偏高,而且产品质量不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24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渐变齿厚式齿轮
- 下一篇:一种双酰硫基硅烷偶联剂及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