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低品位含铌矿中提取铌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00543.0 | 申请日: | 2013-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21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梅;高凯;郭财胜;柳召刚;张栋梁;周富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1/02 | 分类号: | C22B1/02;C22B3/04;C22B34/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蒋常雪 |
地址: | 014010 内蒙***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品位 含铌矿中 提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低品位含铌矿中提取铌的方法,属于湿法冶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铌具有导电导热性好,化学稳定性高,耐高温,抗酸、抗腐蚀,低比重等特点,被许多国家列为战略储备金属。在我国,铌主要应用于钢铁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在航天、超导、电子等高新领域的铌用量会越来越大。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铌资源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
目前,国内外在分解铌矿时均采用氢氟酸法,该工艺酸消耗量大,对铌品位要求高,铌的分解率只有85%,且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较多,对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铌矿具有品位较低,结构复杂,镶嵌粒度较细,矿脉分散等特点,不适宜采用传统的氢氟酸法。
白云鄂博矿是我国储量最大的铌资源基地,其平均品位低于0.30%以下,在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找到一种能够高效回收低品位铌矿的方法很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从低品位含铌矿中提取铌的方法,本发明提铌工艺简化,铌的浸出率可达到97%以上。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低品位含铌矿中提取铌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原料与氟化氢铵按质量比1.0︰(1.5~5.0)混匀后进行焙烧,得到焙烧矿,焙烧时间:90~200min,焙烧温度:180~450℃;
(2)、将焙烧矿与盐酸按质量体积比1.0︰(6.0~10.0)进行酸浸,盐酸浓度:3.5~8.0mol/L,浸出温度:50~95℃,浸出时间:40~120min;
(3)、得到的酸浸渣用重量浓度为75~90%的氢氧化钾分解,酸浸渣与氢氧化钾的质量比为1.0︰(2.5~8.5),分解温度:150~350℃,分解时间:50~240min;
(4)、得到的分解产物用水浸出,分解产物与水的质量比为1.0︰(6.0~13.0),浸出温度:50~95℃,浸出时间:30~100min,过滤,得到浸出渣和含铌的浸出液。
本发明步骤(1)中,所述的原料是白云鄂博矿经选铁、稀土、萤石得到的原料或白云鄂博矿经选铌得到的富集物;原料中铌(Nb2O5)的含量为0.08~5.00%。
本发明步骤(1)中,原料与氟化氢铵的质量比为2.5~3.5。
本发明步骤(2)中,所述的焙烧时间为150min,焙烧温度为200~350℃。
本发明步骤(3)中,所述的焙烧矿与盐酸质量体积比为1.0︰8.0,盐酸浸出浓度为3.5~4.5mol/L,浸出温度为85~95℃,浸出时间为90min。
本发明步骤(4)中,所述的氢氧化钾的重量浓度为80~90%;
酸浸渣与氢氧化钾质量比为1.0︰(3.5~5.0);分解温度为270~300℃进行;分解时间为90~150min。
本发明步骤(5)中,所述的分解产物与水的质量比为1.0︰(10.0~13.0),浸出温度为90~95℃,浸出时间为60~70min。
采用本发明的工艺的优点:
1、采用本发明,铌的浸出率可达到97%以上,提高了铌资源的利用率。
2、与传统的氢氟酸工艺相比,本发明强化了反应和传递的速度,缩短了铌矿物的分解时间,且能得到多种副产品,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
3、本发明对设备的要求较低,成本低,操作简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详细介绍,但本发明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取150g原料(Nb2O50.14%),加入300g氟化氢铵均匀混合,放入300℃的马弗炉中焙烧120min。冷却取出后,用85℃恒温热水洗涤焙烧矿2次,每次水洗20min,热过滤。水洗渣用480ml4.5mol/L的盐酸在95℃下酸浸90min,得到酸浸渣。称取225g氢氧化钾配制成84%的水溶液,加热至300℃,倒入酸浸渣,搅拌90min。用2800ml95℃的热水浸出分解产物,浸出时间为60min,热过滤,得到含铌的水溶液。原料中铌的浸出率为97.85%。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未经内蒙古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05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