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船用大容量的主配电板控制屏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99762.1 | 申请日: | 2013-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80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卿宇;赵跃平;沈志刚;宫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B1/56 | 分类号: | H02B1/56;H02B1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 |
地址: | 20003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用大 容量 配电 控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气控制屏,特别涉及一种船用大容量的主配电板控制屏。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主配电板是船舶电力系统的中枢,对全船电力系统的发电和配电的操作、控制、保护、测量及监视等功能都集中在主配电板上,主配电板通常由发电机控制屏、并车屏、负载屏等组成。
主配电板的结构型式原则上采用垂直,自立,固定面板式,通常用钢板做成箱体式结构,各种开关设备、控制器、电气测量仪表、信号指示器及保护电器等均安装在其上面。主配电板前后应设有坚固的绝缘扶手,是工作人员操作时不会触及带电部分。仪表、指示灯及转换开关等小型电器常安装在盘面上,其安装位置便于观察和操作。主配电板内部电器安装的位置应考虑到便于调整、检修和拆换,整个构架、底座、面板、封板等应有足够的强度,在振动和冲击的情况下,不应发生有害的变形。
传统的主配电板控制屏的缺点是下部和仪表室后部的空间利用率不高,并且主配电板的容量较小,对本船用主配电板来说,首先供电网络复杂,控制对象复杂,并且主配电板的自动化程度高,导致大量的控制设备无法在主配电板中就地安装,其次主配电板容量大,许多技术性能指标用传统的主配电板结构就无法保证。因此,要解决控制设备无法安装,技术性能指标无法满足的情况,必须要从主配电板的总体结构布置上采取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传统的船用主配电板控制屏结构设计无法满足越来越多控制设备安装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船用大容量的主配电板控制屏,在满足总体尺寸、重量、设备动热稳定、汇流排大载流量等各方面的要求,充分利用主配电板控制屏下部和仪表室后部的空间,解决大量控制设备的安装问题,并使主配电板控制屏各方面性能都满足船用要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船用大容量的主配电板控制屏,内部由金属隔板将柜体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放置仪器仪表、控制板控制回路器件,柜体下部分后面放置汇流排和电流互感器,其中汇流排放置在隔板后下方,位于整个柜体的中间,柜体的下部分前面从上到下分别安装断路器和对外接线端子排,柜体的前方下面的门板及后方上下盖板上均有通风结构,上下部分中间的金属隔板仅对着汇流排位置有通风结构。
所述通风结构为百叶窗,百叶窗位置的柜体内部安装有金属网。
所述金属隔板采用不锈钢板。
所述汇流排外由上下两夹具固定,夹具开有对应汇流排个数的凹槽,两块夹具成对使用,将汇流排固定在凹槽中。所述夹具采用环氧层压板3242材质制成。
所述柜体上部分内安装内部照明灯,照明灯由安装在门沿处的行程开关控制开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一种船用大容量的主配电板控制屏,解决了大量船用控制设备安装空间小,维修不便的问题,结合设备电气和散热要求,合理利用空间,配置最大安装空间。本发明除了可以应用于普通船用电站外,也可以推广应用于其它控制复杂的大容量电站,且对主配电板技术指标要求比较高的船舶上,具有非常良好的应用前景,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主配电板控制屏分布图;
图2为本发明船用大容量的主配电板控制屏分布图;
图3为传统主配电板控制屏散热通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船用大容量的主配电板控制屏散热通路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船用大容量的主配电板控制屏中隔板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船用大容量的主配电板控制屏中汇流排安装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船用大容量的主配电板控制屏中汇流排固定夹具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船用大容量的主配电板控制屏中百叶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船用大容量的主配电板控制屏设计中并未采用传统的配电板中将内部空间分为前、后两部分隔断,如图1所示传统主配电板控制屏分布图和图3所示传统主配电板控制屏散热通路示意图,主要发热元器件汇流排以及电流互感器放置在柜体的后面部分③中,其中汇流排在柜体的后面上端,柜体上半部分①放置测量仪表、转换开关、按钮指示灯、控制设备等,②放置断路器,④放置对外接线端子排,散热途径如图3所示箭头,散热通道从柜体底部前后百叶窗通过柜体后面部分③,从柜体后面的上部百叶窗导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97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