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脉冲电流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297863.5 | 申请日: | 2013-07-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829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 发明(设计)人: | 胡成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动力聚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44 | 分类号: | H01M10/4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033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脉冲 电流 锂离子电池 进行 充电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使用脉冲电流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从手机、电脑等电子数码类消费品,到电动汽车、基站备用电源等大型储能设备,锂离子电池以其较高的能量密度,较好的循环性能,在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二次电池,实现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快速的充、放电显得尤为必要。
现在常规的充电方法,是直接用直流电源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和恒压充电。在恒流充电阶段,随着极化的加剧,锂离子电池电压上升至上限电压后,再进行恒压充电。按照此种充电方式为了将锂离子电池充满,需要进行很长时间的恒压充电。例如对锂离子电池的电池电容为0.5C充电时,理论上充电时间为2h,但在实践中,为了将锂离子电池充满,充电时间都在3-4h或以上,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去极化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使用脉冲电流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的方法,通过增加反向脉冲电流充电阶段,以达到降低充电过程中产生的极化现象,从而缩短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时长。
本发明提供的使用脉冲电流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的方法是这样实现的:
使用脉冲电流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的方法,包括若干个脉冲电流充电周期,任一所述脉冲电流充电周期包括至少一正向脉冲电流充电阶段与至少一反向脉冲电流充电阶段,且同一所述脉冲电流充电周期内所述正向脉冲电流充电阶段充入的电量大于所述反向脉冲电流充电阶段充入的电量。
具体地,任一所述脉冲电流充电周期包括一正向脉冲电流充电阶段与一反向脉冲电流充电阶段。
具体地,在任一所述脉冲电流充电周期内,记所述正向脉冲电流充电阶段电流值为I1,正向脉冲电流充电时间为t1,所述反向脉冲电流充电阶段电流值为I2,反向脉冲电流充电时间为t2,且所述I1和所述I2均为恒定值,其满足:-0.1I1≤I2≤0.1I1,t2≤0.1t1。
具体地,所述正向脉冲电流充电阶段和/或所述反向脉冲电流充电阶段的充电限制电压U12为4.0-5.0V。
具体地,该方法还包括恒压充电周期。
具体地,该方法先执行所述若干个脉冲电流充电周期再执行所述恒压充电周期。
具体地,所述恒压充电周期的充电电压U3为4.0-5.0V。
具体地,记电池容量C0、所述恒压充电周期充电截止电流为I3、所述恒压充电周期充电时间t3,其满足0.01C0≤I3≤0.2C0,0.5h≤t3≤4h。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使用脉冲电流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的方法通过使用脉冲电流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并于每个充电周期内设置至少一正向脉冲电流充电阶段和至少一反向脉冲电流充电阶段,利用正向脉冲电流充电阶段实现锂离子电池的快速充电,利用反向脉冲电流充电阶段实现锂离子电池极化现象大幅度的消除,从而缩短整个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进行脉冲电流充电周期的电流-时间曲线图,其中I2≠0;
图2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进行脉冲电流充电周期的电流-时间曲线图,其中I2=0;
图3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进行恒压充电周期的电压-时间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使用脉冲电流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的方法,包括若干个脉冲电流充电周期,任一所述脉冲电流充电周期包括至少一正向脉冲电流充电阶段与至少一反向脉冲电流充电阶段,且同一所述脉冲电流充电周期内所述正向脉冲电流充电阶段充入的电量大于所述反向脉冲电流充电阶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动力聚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动力聚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78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装置
- 下一篇:基于三轴固结试验确定土体渗透系数与孔隙比关系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