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类树结构微纳吸波剂/环氧树脂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97837.2 | 申请日: | 2013-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88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邱军;邱挺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63/00 | 分类号: | C08L63/00;C08K9/02;C08K7/06;C08G59/50;C09K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类 结构 微纳吸波剂 环氧树脂 复合 材料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类树结构微纳吸波剂/环氧树脂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波材料为类树结构,包括位于“干”部的微米级中空多孔碳纤维,位于“枝”部的纳米级碳纳米管,位于“果”部的纳米级金属颗粒;具体步骤如下:
(1)“干”----微米级中空多孔碳纤维的制备:以纯化的聚合物基中空多孔纤维作为原料,将其剪成3~5cm的短纤维后,在200~300℃下预氧化1~3h;所得的样品在600~950℃,惰性气体中碳化,碳化时间为30~120min,然后利用CO2气体进行活化,活化温度为600~950℃,活化时间为20~120 min,得到中空多孔碳纤维;
(2)“干-枝”结构----中空多孔碳纤维/碳纳米管的制备:将步骤(1)得到的中空多孔碳纤维浸渍在具有催化作用的金属溶液中,磁力搅拌5~48h,进行抽滤、干燥,再应用气相沉积法,在管式炉内依次通过惰性气体、氢气和碳源气体,从而得到在中空多孔碳纤维的内外表面均生长有碳纳米管的“干-枝”结构,其中,在400~700℃温度下通氢气还原金属溶液30~120min,在500~900℃温度下通碳源气体生长碳纳米管30~120min;
(3)“类树结构”微纳吸波剂的制备:将步骤(2)中得到的中空多孔碳纤维/碳纳米管样品浸渍在金属溶液中5~48h,进行抽滤及干燥后,在管式炉中,应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先通惰性气体并逐渐升高温度至400℃,然后在温度为400~700℃通氢气30~120min还原金属溶液,石英舟中得到的即为“类树结构”微纳吸波剂;
(4)吸波隐身复合材料的制备:将步骤(3)中的“类树结构”微纳吸波剂与环氧树脂及固化剂按比例进行混合,固化反应后成型,其操作方法为:称取50~100g环氧树脂,放置于80℃烘箱中1-2h,在此期间,称取质量比为1-5%“类树结构”微纳吸波剂置于丙酮溶液中,水浴恒温80-100℃,在高速搅拌下加入预热的环氧树脂,待丙酮完全挥发,加入固化剂,固化剂与环氧树脂的质量比1:10,高速搅拌5-10min后倒入模具中,除泡,固化,最终制得了“类树结构”微纳吸波剂/环氧树脂复合吸波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树结构微纳吸波剂/环氧树脂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术聚合物基中空多孔纤维为聚丙烯腈基中空多孔纤维、聚偏氟乙烯基中空多孔纤维、聚乙烯醇基中空多孔纤维或聚四氟乙烯基中空多孔纤维中的任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树结构微纳吸波剂/环氧树脂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具有催化作用的金属溶液为硝酸镍、氧化镍、氯化镍、硫酸镍、硝酸铁、二茂铁、氧化铁、氯化铁、硫酸铁、氧化钴、氯化钴、硝酸钴、硫酸钴或五氧化二钒中的任一种或多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树结构微纳吸波剂/环氧树脂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碳源气体为乙醇、甲醇、乙烷、甲烷、乙烯、苯、甲苯或二甲苯中的任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树结构微纳吸波剂/环氧树脂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金属溶液为硝酸镍、氧化镍、氯化镍、硫酸镍、硝酸铁、二茂铁、氧化铁、氯化铁、硫酸铁、氧化钴、氯化钴、硝酸钴、硫酸钴或五氧化二钒中的任一种或多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树结构微纳吸波剂/环氧树脂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环氧树脂是双酚A型E-51、E-44、E-42或E-54型环氧树脂中的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树结构微纳吸波剂/环氧树脂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固化剂是芳香族剂固化剂苯二胺、二胺基二苯基甲烷、二胺基二苯基砜、二乙烯三胺、四乙烯五胺或三乙烯四胺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783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