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短流程钢铁企业CO2排放量的监测系统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95817.1 | 申请日: | 2013-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95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杨小军;吴少波;盛刚;孙彦广;于立业;张云贵;苏胜石;刘鸿;龙森;段卓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7 | 代理人: | 刘月娥 |
地址: | 10007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程 钢铁企业 co sub 排放量 监测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企业在线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短流程钢铁企业CO2排放量的监测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钢铁工业是主要温室气体排放行业之一,钢铁工业排放的CO2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4%~5%(国际能源组织IEA发布),而我国钢铁工业占全国排放总量1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于2012年正式生效,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其中钢铁企业减少CO2减排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关于钢铁企业CO2排放量监测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国际上常用到的几种CO2排放计算方式都有存在其局限性,难以适应我国钢铁企业的实际情况,所以研究钢铁企业关于CO2排放量监测系统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关于钢铁企业CO2排放量的计算,存在一些不足:
(1)、国际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关于钢铁企业CO2排放量的计算是基于国家层面的排放计算,主要依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Eggleston H S,Buendia L,Miwa K.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M].Japan,(IGES),2007.),根据钢铁工业的化石能源消耗来估算其CO2排放,通过企业整体物质流和相关物质碳排放因子的计算得到企业排放估算值,难以提供各个工序流程的排放数据,而且现有各方法缺乏工序排放口的CO2在线检测数据做合理的补充(上官方钦,张春霞,郦秀萍,樊波,黄导. 关于钢铁行业CO2排放计算方法的探讨[J].2011.11: 1-5; 盛刚.钢铁联合企业生产工序碳排放流模型建构与CO2排放分析[D].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2)、世界钢铁协会(WSA)的针对钢铁企业CO2排放量计算。世界钢铁协会(WSA)出台了两个版本的计算方法:第一版《Climate Change Emissions Calculation Tool User Guide》和第二版《CO2 Emission Data Collection User Guide》,其第一版通过钢铁企业内部工序排放量来计算企业整体排放量,需要各个工序之间严格准确而且十分紧密的报表数据连接,实际适用难度较大;第二版则是基于企业整体,从企业层面上进行CO2排放量的计算,难以反映出具体的工序排放情况。
(3)、目前国际上关于钢铁企业CO2排放量的主要算法是将排放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其中间接排放将企业外购电也折算至钢铁企业生产排放量中,但各国的电力行业能源结构不同,能源的碳排放折算也存在很大差异,其制定的CO2排放折算系数也存在很大差异,国外的折算算法均难以准确反映出中国钢铁企业CO2排放的实际情况,所以建立一套基于中国钢铁企业生产实际情况的CO2直接排放监测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较准确的排放数据支持,也为国际间CO2排放谈判与合作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因此国内,需要合理的针对钢铁企业CO2排放量进行监测的系统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短流程钢铁企业CO2排放量的实时监测系统及方法,用以解决目前国内短流程钢铁企业在CO2排放量监测方面存在的非实时和误差较大等问题。通过两种数据的综合而最终得到更合理的企业总体和各工序的CO2排放数据,这两种数据分别是基于各工序烟气排放口CO2检测设备的CO2排放数据,和基于各工序含碳物质流流转计算的CO2排放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未经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58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物活化剂颗粒及制备方法、应用
- 下一篇:智能蓝牙测试模块及测试控制方法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