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阮琴托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93125.3 | 申请日: | 2013-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03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常汇雯;王今;朱丽姝;齐瑶;刘清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汇雯 |
主分类号: | G10D3/18 | 分类号: | G10D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14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阮琴托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乐器配件,尤其是一种带有弧形托板的中阮琴托。
背景技术
中阮不仅是民族乐队弹拨乐声部中的重要的中音乐器,也是一件出色的独奏乐器。现有的中阮结构包括琴头、琴颈、琴弦、音窗、音品、琴码、鼓形琴箱体、发音板等,演奏时鼓形琴箱体支撑在演奏者腿上。因为琴头、琴颈较重,所以演奏时鼓形琴箱体容易打滑,使演奏者左胳膊负担增加,左手的压力增大,长此以往演奏者容易产生疲劳以及相应人体关节的慢性劳损。目前,市场上还没有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产品;演奏者常常拿一块普通的塑料或泡沫塑料板,通过两面胶带粘到鼓形琴箱体的外侧,用来防止鼓形琴箱体在腿部打滑,这样的结构使用时不牢固,不舒服,双面胶带容易污损琴体;而且因为不同厂家生产的中阮琴鼓的尺寸略有不同,同一块板有时不能适用于各种型号的中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现状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方便地把琴固定在演奏者腿上,能在不同的中阮上通用的一种中阮琴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中阮琴托结构包括U形卡,U形卡结构包括两块中间板相邻设置,两块中间板分别与与两块侧板活动连接,每块侧板上设置两个弧形小爪;两块中间板上分别设置一块弧形托板。
所述的弧形托板的底部设置通孔,元宝螺丝穿过通孔连接两块弧形托板。
所述的中间板和侧板之间通过合页相连接。
所述的中间板和侧板之间连接方式是门臼式。
所述的弧形托板与中间板是连为一体的。
所述的弧形托板与中间板之间是通过插接口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所述的U形卡内侧设置防磨损绒布。
本发明的中阮琴托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本发明设计科学,制作简单,成本低;本发明的弧形托板依据人体工学原理进行设计,适应演奏者腿形,起到固定作用,这样就充分解决了演奏者因琴打滑而带来的左胳膊、左手易疲劳,易患关节慢性劳损的缺点。本发明不影响琴体的发音,不影响演奏;不破坏琴体的完整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1是一种中阮琴托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一种中阮琴托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一种中阮琴托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一种中阮琴托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1、中间板,2、侧板,3、弧形托板,4、元宝螺丝,5、合页,6、绒布。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书附图对中阮琴托作以下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的中阮琴托,结构包括U形卡,U形卡整体形状是带弧度的,并与中阮鼓形箱体外侧相适应,U形卡结构包括两块中间板1相邻设置,两块中间板1分别与与两块侧板2活动连接,每块侧板2上设置两个弧形小爪。弧形小爪作用可以在本发明使用时使中阮琴托紧扣在中阮鼓形琴箱体的外侧,使U形卡固定于上、下发音板之间;弧形小爪与上、下音板上的装饰线条相吻合,但不与发音板接触,这样就可以使本发明在使用时不会影响中阮的音质,音准。两块中间板1上分别设置一块弧形托板3。两块弧形托板3成流线形、弧形突起。弧形托板3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相应的弧度,弧形托板3底部可以设置在中间板1中间位置,也可以设置在中间板1的靠近边缘处。弧形托板3在使用时弧形内侧靠在演奏者的腿上,能够起到支撑固定作用,防止琴打滑。
所述的弧形托板3的底部设置通孔,元宝螺丝4或螺栓穿过通孔连接两块弧形托板3。
所述的中间板1和侧板2之间通过合页5相连接。
所述的中间板1和侧板2之间连接方式是门臼式。
中间板1与侧板2之间活动连接可以调节U形卡成不同弧度,以适合不同厂家不同尺寸的琴。
所述的弧形托板3与中间板1之间是连为一体的。
所述的弧形托板3与中间板1之间是通过插接口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所述的U形卡内侧设置防磨损绒布6。这样可以防止磨坏琴体。
本发明的中阮琴托材料可以选用注塑件,也可以选用木头或铁制材料。
不同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弹琴习惯任意调整适合自己的使用位置。本发明适合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尺寸的中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汇雯,未经常汇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31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