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工程混合施工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91345.2 | 申请日: | 2013-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34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涛;沈乐生;陈登星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 |
地址: | 310052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工程 混合 施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施工工艺,具体涉及一种地下工程混合施工法。
背景技术
国内城市发展正日益面临着:土地紧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能源短缺、防灾脆弱等问题。城市空间拓展方式正从“地上”转向“立体”,越来越多的市政工程和民用工程选择向地下发展,并新建了数量众多的大型地下建筑物。但是地下建筑物的开发地点往往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在施工期间封闭道路对交通的压力相当大,尤其在没有周边道路可供车辆绕行的情况下,进行道路封闭施工,将造成城市交通功能的瘫痪。
地下工程施工目前常见的方法主要有明挖顺作法。明挖顺作法是指在完成围护结构后,开挖至基底标高,然后自下而上先后施工底板→墙板→地下室顶板。明挖顺作法的缺陷:有安全支撑在,开挖受限制;对交通影响大;适用于浅开挖工程;城市生活干扰大;对周围环境破坏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建设地下工程时,能实现高效、安全施工,车行道双向通行;并能够解决工程施工受到开挖深度的制约、开挖速度低的问题的地下工程混合施工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地下工程混合施工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所述道路的路面横向分为A、B、C三段,封闭A段,将A段进行钢筋混凝土施工,获得地下连续的墙体;
(2)开挖表层土方,获得A段地下室顶板;
(3)回填土方,恢复A段路面交通;
(4)封闭B段,将B段进行钢筋混凝土施工,获得地下连续的墙体;
(5)开挖表层土方,获得B段地下室顶板;
(6)回填土方,恢复B段路面交通;
(7)封闭C段,开挖表层土方,获得A、B、C三段的地下室底板;
(8)获得C段地下室顶板,并和A段、B段地下室顶板连接;
(9)回填土方,恢复路面交通。
进一步的,在步骤(1)中,封闭A段后,场地四周设置围护结构,留B段和C段车行道双向通行;获得地下连续的墙体后,进行向下挖设桩孔,直至持力层;进行钢格构柱施工;步骤(4)中, 封闭B段后,场地四周设置围护结构,留A段和C段车行道双向通行;进行向下挖设桩孔,直至持力层;进行钢格构柱施工;步骤(7)中, 封闭C段后,开挖C段表层土方前,场地四周设置围护结构,留A段和B段车行道双向通行;
进一步的,开挖C段表层土方后,每隔一段距离进行钢筋混凝土横向支撑,将其与A、B段的梁板连接在一起;开挖土方至底板基层。并且在获得A、B、C三段的地下室底板后,浇筑钢格构柱砼;步骤(3)、(6)、(9)中,回填土方时均要恢复管线;
更进一步的,所述地下连续的墙体均以隔一段浇一段的方式进行钢筋混凝土施工,一段时间以后,再以隔一段浇一段的方式对剩余部分进行钢筋混凝土施工。
进一步的,所述路面依次相邻设置为A段、C段和B段,所述路面的宽度为15m至22 m;所述A段、B段、C段分别为5m-7m、5m-7m和6m-8m。
进一步的,所述C段设置有取土沟;所述取土沟与A段、B段相贯通。
更进一步的,所述地下连续的墙体的厚度设置为800 mm至1000 mm。
进一步的,所述地下连续的墙体的埋深设置为地下工程埋深的二倍。
进一步的,所述墙体的外侧1m范围内设置有井点降水。
更进一步的,所述地下室顶板分成A、B、C三块,产生二条施工缝,当施工C段时,浇筑该部分混凝土时要一次成形不留施工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
(1)采用地下工程混合施工法, 将路面依次相邻设置为A段、C段和B段,实现了高效、安全的施工;在建设地下工程的同时,工期缩短,保证车行道双向通行;解决了工程施工受到开挖深度的制约、开挖速度低的问题;
(2)地下连续的墙体均以隔一段浇一段的方式进行钢筋混凝土施工,一段时间以后,再以隔一段浇一段的方式对剩余部分进行钢筋混凝土施工;取消后浇带,节省了后浇带施工缝的模板及支撑系统;避免了后浇带施工缝清理的压力,消除了后浇带清理不到位带来的质量隐患。外墙防水施工不需再做外侧保护墙。为施工创造了更加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施工工艺流程简单,工艺改善,不需要采用特殊的材料。浇筑质量优异,施工速度快,缩短工期,节省主辅料成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涛;沈乐生;陈登星,未经李涛;沈乐生;陈登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13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耐水碱PP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浮动套筒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