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能加大串联蓄电池组的循环寿命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91241.1 | 申请日: | 2013-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832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昆;李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永昆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大 串联 蓄电池 循环 寿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串联蓄电池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加大串联蓄电池组的循环寿命的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的要把电池串联起来才能满足大负荷(例如电动车)的要求。其方法是把每节电池的正极与另一节电池的负极用金属导线连结在一起,最后剩余下的两个电极(正极和负极),按负荷的要求接在它的两端。这些电池就组成了电池组。这个电池组向负荷不断地供电,负荷就得以不间断地运行。这个电路运行的缺点是:电池组最终因这组电池中的一节或多节电池丧失了功能从而减少甚至停止了向负荷供电。但除了这几节丧失了功能的电池,其它的电池仍然还有较多的电量也就是并没有完全丧失功能。要继续让负荷运行,现行的方法是丢弃这个电池组,换一个新的电池组。这就造成了浪费。因为这组电池组其中还有很多节电池还有用。用蓄电池代替电池做成的串联蓄电池组,情况和上述是类似的。在向负荷放电的过程中,总是有一块或数块蓄电池率先放完它的电量,在以后的继续放电过程中,这一块或数块蓄电池就成了负荷的一部份,变成了反向充电,使它的性能大量丧失而损坏。再加上以后的充电,这几块蓄电池又因性能坏而比其它正常蓄电池先充足,而因其它正常的蓄电池继续充电,使得这几块蓄电池过充电,再次遭遇损坏。这样不断恶性循环下去,使这几块蓄电池很快丧失了它的功能,实际上只相当与串在串联蓄电池组一个电阻;因而使整组串联蓄电池功能变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加大串联蓄电池组的循环寿命的装置,它既可以返回到整组串联蓄电池中,又能随时脱离整组串联蓄电池,能使整串蓄电池组的循环使用寿命和单节蓄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一样长,而且能直观显示每节蓄电池的现状,利于及早发现状态不好的单节蓄电池,可方便采取相应措施。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含集成块一-集成块三IC1-IC3、电阻一-电阻十七R1-R17、二极管一-二极管四D1-D4、继电器一J1、继电器二J2、电容一-电容五C1-C5、三极管一-三极管四BG1-BG4、肖特基二极管D5,集成块一IC1的一端分别与电容一C1的正极、继电器二J2的线圈的一端、电阻十三R13的一端、电阻十一R11的一端、电容三C3的正极、电阻十二R12的一端连接且与24V电源连接,集成块一IC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二C2的正极、集成块三IC3的16脚连接,电容二C2的负极与电容一C1的负极连接且接地,集成块三IC3的14脚分别与集成块二IC2的12脚、电阻十七R17的一端连接,电阻十七R17的另一端分别与集成块三IC3的8脚、13脚连接且接地,集成块三IC3的1-7、9-11脚均与二极管一D1的负极连接,二极管一D1的正极分别与电阻一R1的一端、二极管二D2的正极、三级管一BG1的基极连接,二极管二D2的负极分别与集成块二IC2的1-7、9-11脚连接,三极管一BG1的集电极与电阻三R3的一端连接,电阻三R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一R1的另一端、集成块二IC2的16脚连接,电阻四R4的一端、电阻二R2的一端连接,集成块二IC2的15脚分别与电阻四R4的另一端、电阻六R6的一端连接,集成块二IC2的14脚分别与电阻二R2的另一端、电阻五R5的一端连接,电阻五R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六R6的另一端、集成块二IC2的8脚、13脚、稳压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且接地,稳压二极管D6的负极分别与三极管一BG1的发射极、电阻七R7的一端、电阻八R8的一端、电阻十四R14的一端连接,电阻十四R14的另一端与三极管二BG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二BG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二BG2的集电极与继电器J2的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电阻八R8的另一端与三极管三BG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三BG3的发射极与二极管四D4的正极连接,三极管三BG3的集电极分别电容五C5的正极、电阻九R9的一端、二极管三D3的负极、光耦U1的2脚连接,二极管三D3的正极与电阻七R7的另一端连接,光耦U1的1脚与电阻十三R13的另一端连接,光耦U1的4脚分别与电容四C4的一端、电阻十二R12的另一端连接,光耦U1的3脚分别与电容四C4的另一端、继电器一J1的线圈的一端、三极管四BG4的集电极连接,继电器一J1的线圈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十一R11的另一端、电容三C3的负极连接,三极管四BG4的基极分别与电阻九R9的另一端、电阻十R10的一端连接,三极管四BG4的发射极分别与电阻十R10的另一端、电容五C5的负极连接且接地,继电器二J2的第一对触点的一端分别与单体蓄电池BT1的负极、继电器一J1的转换触点的9脚、三极晶体闸流管D7的2脚连接,继电器二J2的第二对触点的一端分别与继电器二J2的第三对触点的一端、单体蓄电池BT1的正极、继电器一J1的转换触点的10脚连接,继电器二J2的第三对触点的另一端与电阻十五R15的一端连接,电阻十五R1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十六R16的一端、三极晶体闸流管D7的1脚、三极晶体闸流管D7的3脚连接,电阻十六R16的另一端与继电器二J2的第四对触点的一端连接,继电器一J1的转换触点的1脚分别与肖特基二极管D5的正极、继电器一J1的触点的11脚连接,继电器一J1的转换触点的2脚分别与肖特基二极管D5的负极、继电器一J1的触点的3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永昆,未经李永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12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