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网丘陵地区村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90887.8 | 申请日: | 2013-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41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胡将军;霍子平;余芃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2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温珊姗;沈林华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网 丘陵 地区 污水 收集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水网丘陵地区村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污染越来越严重,农村污水已经成为造成我国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包括人和禽畜的粪便、洗涤和洗浴废水以及厨用后废水,农田地表径流则是由于漫灌的灌溉方式、降雨的冲刷和过量使用化学肥料而形成的含有大量氮磷的污水。农村污水具有以下特点:(1)农村地区人口较少,分布广泛且分散,单位面积上产生的污水量少,排水管网不完善,污水收集能力差;(2)水质区域性差异较大,且同一地点污染物浓度变化系数也较大;(3)水量随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较大,表现为夏季用水高于冬季,同一天内早晚两个时段的污水排量大于其他时间,排水呈不连续状态;(4)相对于工业源污水,农村污水的可生化性较强,且氮磷含量相对较高;(5)在雨季受降雨影响,污水的水量会急剧增大。
污水土地处理是在人工控制下将污水适配到土地上,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陆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及某些工业废水,使水质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实现废水资源化与无害化的常年性生态系统工程。目前常用的有慢速渗滤(SR)、快速渗滤(RI)、地表漫流(OF)和地下渗滤(UG)等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农村污水较为分散、水量不稳定的特点,提供一种适用于中部水网丘陵地区村湾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一种水网丘陵地区村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包括生态沟渠网、雨水分流装置、预处理单元、深度处理单元依次连接,所述生态沟渠网的节点处设有截留池,生态沟渠网和截留池1的深度差异形成好氧-厌氧环境。
所述生态沟渠网的沟渠2底部铺设填料3,渠底和渠壁种植有水生植物。
所述截留池1的出水管一端架设格栅4。
所述预处理单元,包括沉砂区5和过滤区6,所述沉砂区5顶端设有进水管7,沉砂区5内设平行布置的斜挡板8;所述过滤区6顶端设有出水管9,过滤区6中部设有填料10,填料10上下设有多孔板11;所述沉砂区5和过滤区6之间设有通水管12。
所述深度处理单元,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湿地、土地渗滤系统和生态塘,出水可回用于农田灌溉或直接排入受纳水体。
生态沟渠是具有一定宽度和深度,由水、土壤和生物组成,具有自身独特结构并发挥相应生态功能的农田沟渠生态系统,也称之为农田沟渠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沟渠能够通过截留泥沙、土壤吸附、植物吸收、生物降解等一系列作用,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地表水中氮、磷的含量。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稳定塘又称氧化塘或生物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的总称,其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相似。通常是将土地进行适当的人工修整,建成池塘,并设置围堤和防渗层,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来处理污水。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稳定塘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基建投资和运转费用低、维护和维修简单、便于操作、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病原体、无需污泥处理等优点。
本发明水网丘陵地区村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优点是:本发明针对农村污水的特点设置污水处理系统,采用生态沟渠网提高污水收集能力,采用雨水分流装置及时分散突增的水量,有针对性地去除水中杂质,利用沟渠和节点装置的水深差异,形成好氧-厌氧交替的环境,使得污水在汇集过程中达到去除部分氮磷的效果;采用预处理装置将沉砂和过滤两个功能整合在一起,可以去除污水中大部分悬浮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水网丘陵地区村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流程图;
图2为生态沟渠网和截留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预处理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截留池;2为沟渠;3为填料;4为格栅;5为沉砂区;6为过滤区;7为进水管;8为斜挡板;9为出水管;10为填料;11为多孔板;12为通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08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纯氧化铝陶瓷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血管封闭口爆破压无线测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