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2-芳氧丙氨基结构的氰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87041.9 | 申请日: | 2013-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84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朱有全;王晓芳;程杰;张海利;王丹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323/60 | 分类号: | C07C323/60;C07C319/20;A01P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7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芳氧丙 氨基 结构 丙烯酰胺 化合物 杀菌 活性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2-芳氧丙氨基结构的氰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二)背景技术
α-氰基丙烯酸酯及其类似物具有新颖光合作用光系统II(PSII)抑制作用的生物活性,其研究最早见于1969年的法国专利,自年第一次报道了它的Hill反应抑制活性后,合成方法和除草生物活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后续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除具有除草、抗病毒、抗癌和杀虫活性外,还具有杀菌方面重要的生物活性。通过改变此类化合物的取代基可以使其作用对象发生巨大变化,是一类很有发展前景的农药。
1975年,Blum等人(J.Dent.Res.1975,54,500.)对2-氰基丙烯酸异丁酯和2-氰基-(1-甲基-2,2,2-三氟)乙基丙烯酸酯进行了杀菌活性测定,发现两种化合物均表现出较好的杀菌活性,其结构见所示:
2004年,王凤云等(ZL01115593.0,2004)报道了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类化合物防治多种作物上由镰刀菌、锈菌、灰霉菌等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方面的应用以及含有该化合物增效农药组合物的配制和应用。以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与其它杀菌剂为有效成分,制成不同剂型包含悬浮种子处理剂、乳油、水分散颗粒剂等,采用种子处理或叶面喷雾施药方式,能有效地防治水稻恶苗病等水稻病害,提高水稻生产的产量和质量。从中筛选创制出新型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JS399-19,生物活性研究表明,JS399-19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活性EC50值为0.1895~0.2252g/L,同时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田间试验显示:应用剂量为300~750克/公顷,可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危害。研究比较表明JS399-19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显著优于多菌灵。其结构如下:
2006年,王龙根等(有机化学2005,25,1254.)报道了2-氰基-3-取代氨基-3-(2-甲基苯基)丙烯酸乙酯类化合物在1000ppm时对7种病原菌进行活体普筛,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对小麦纹枯、油菜菌核、黄瓜霜霉及水稻稻瘟和百叶枯等均有活性,尤其对于油菜菌核及水稻百叶枯活性较好.其结构如下:
尽管上述文献报导了多种氰基丙烯酸衍生物的杀菌活性,但没有任何具体地记载本专利中所提及的含2-芳氧丙氨基结构的氰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更没有任何具体地记载这些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2-芳氧丙氨基结构的氰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是下述通式(I)化合物:
其中R1=H,2,6-二氯,4-OCH3,3-Br,4-Cl;R2=n-Bu,苄基,环丙基,异丙基。本发明中含2-芳氧丙氨基结构的氰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均表现出了杀菌活性。
(四)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质性特点可从下述的实施例得以体现,但它不应视为是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本发明化合物(I)合成路线为:
实施例1:(E)-2氰基-N-(2-(2,4-二氯苯氧基)丙基)-3-异丙氨基-3-甲硫基丙烯酰胺(I-1)
50毫升反应瓶中加入0.03摩尔异丙胺,17毫升经无水处理的N,N-二甲基乙酰胺,搅拌,加入0.016摩尔2-氰基-3,3-二甲硫基-N-(2-(2,4-二氯苯氧基)丙基)丙烯酰胺,室温搅拌至原料点基本消失、新点不再变化,约24小时。浓缩,经柱层析处理得到纯品。
实施例2:(E)-2氰基-N-(2-(2,4-二氯苯氧基)丙基)-3-环丙氨基-3-甲硫基丙烯酰胺(I-2)
50毫升反应瓶中加入0.035摩尔环丙胺,17毫升经无水处理的N,N-二甲基乙酰胺,搅拌,加入0.024摩尔2-氰基-3,3-二甲硫基-N-(2-(2,4-二氯苯氧基)丙基)丙烯酰胺,室温搅拌至原料点基本消失、新点不再变化,约24小时。浓缩,经柱层析处理得到纯品。
实施例3:(E)-2氰基-N-(2-(4-甲氧基苯氧基)丙基)-3-异丙氨基-3-甲硫基丙烯酰胺(I-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开大学,未经南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870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物还原氧化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双层触摸屏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