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芘高效降解菌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83838.1 | 申请日: | 2013-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56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秦华;白建峰;徐秋芳;李永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B09C1/10;A62D3/02;C12R1/025;A62D101/20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3113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降解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芘高效降解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土壤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也是最早被发现且数量最多的致癌物,目前发现的致癌性PAHs及其衍生物已超过400种。由于PAHs具有生物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并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等特点,已被划分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1976年美国环保局(USEPA)提出的129种“优先控制污染物”中,PAHs类化合物就有l6种;1990年我国国家环保总局也将7种致癌性PAHs列入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
微生物对PAHs的降解方式主要有两种:(1)以PAHs为唯一碳源和能源;(2)PAHs与其他有机物质进行共代谢。低分子量PAHs (萘、菲、蒽、芴等)可以作为唯一碳源和能量被微生物利用而降解,而多于4环的PAHs其生物降解则更依赖于共代谢过程。目前已分离到的能以PAHs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有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诺卡氏菌属、弧菌属、解环菌属等;白腐菌、烟管菌等则可以通过共代谢方式对4环以上PAHs加以降解。但是,目前已报道的菌株对于四环以上的PAHs降解效率还是不能满足实际污染控制的需要,因此仍需筛选更加高效的专性降解菌,并研究其实际的土壤修复效应。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芘高效降解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芘高效降解菌,该株细菌为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sp.)PY1,且与木糖氧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 )相似度为99%,其从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加油站附近的污染农田里土壤分离得到。
本发明提供的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sp)PY1菌株,其分类命名为:木糖氧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 ), 已于2013年6月 17 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为: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编号为:CGMCC No. 7741。
本发明提供的无色杆菌属PY1的形态特征如下:菌株在LB平板上25℃恒温培养3天后,菌落呈淡黄色、圆形、微凸、边缘整齐、湿润、不透明。革兰氏染色阴性。显微镜下观察,细菌为直或稍弯的短杆菌(0.4~0.6 μm×2.0~5.0 μm),细胞单个或不规则群状出现。
本发明提供的无色杆菌属PY1主要的生理生化特征如下:非发酵、不形成芽胞、有动力、氧化酶和接触酶阳性、氧化木糖产酸。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sp.)PY1的筛选分离方法简单,分离出的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sp.)PY1能有效降解芘,有利于芘污染土壤的修复。
附图说明
图1是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sp.)PY1的生长曲线。
图2是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sp.)PY1的系统发育树。
图3是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sp.)PY1在芘-无机盐培养基中的生长趋势及芘降解效率图。
图4是不同培养温度对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sp.)PY1生长及芘降解率的影响图。
图5是不同培养pH值对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sp.)PY1生长及芘降解率的影响图。
图6是不同初始接种量对芘降解率的影响图。
图7是不同菲浓度对芘降解率的影响图。
图8是接种降解菌对土壤芘降解率的影响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芘高效降解菌的筛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农林大学,未经浙江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838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