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存储装置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281848.1 | 申请日: | 2013-07-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8232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 发明(设计)人: | 钟弘毅;陈昌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群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11C5/06 | 分类号: | G11C5/06;G11C7/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存储 装置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存储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所制作的数字档案变得愈来愈大。传统的1.44MB软式磁盘虽然携带方便,但其容量已无法满足目前的需求。另外,传统磁盘结构式的硬盘虽可提供大容量的存储空间,但因其体积较大而造成使用者携带不方便。由于可覆写式非挥发性记忆体具有数据非挥发性、省电、体积小与无机械结构等的特性,适合可携式应用,最适合使用于这类可携式由电池供电的产品上。随身盘就是一种以NAND型快闪记忆体(Flash Memory)作为存储媒体的存储装置。
一般来说,随身盘会包括电路板、电子元件以及用以与主机连接的数个弹性端子与金属导电片(也称为连接器或连接界面)。虽然通过电路板的微小化,可适度缩小随身盘的体积,但碍于连接器的金属外壳的尺寸,随身盘的更进一步微型化有相当大的困难度。因此,如何简化随身盘的组装结构与组装流程,以达到缩小随身盘的体积并增加其使用时的便利性,便成为此领域技术人员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存储装置,其通过简单的结构配置而有效缩减体积,并同时提高使用时的便利性与适用性。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存储装置的制作方法,其具有简化的制作流程。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存储装置,包括存储元件与装配件。存储元件具有本体与外露于本体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接垫组与第二接垫组。装配件具有彼此电连接的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存储元件可拆卸地组装于装配件,其中第一端子组与第一接垫组电连接,第二端子组位于第一接垫组与第二接垫组之间,且第二端子组与第二接垫组形成存储装置用以与外部装置电连接的连接界面,其中装配件为U形结构,且装配件具有位于U形结构相对侧的转接部与承载部。本体位于转接部与承载部之间,以使存储元件被配置在U形结构中,而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形成于转接部内且彼此背向延伸。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如上述存储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组装存储元件于装配件,其中第一端子组与第一接垫组电连接,第二端子组位于第一接垫组与第二接垫组之间,且第二端子组与第二接垫组形成存储装置用以与外部装置电连接的连接界面。
在本发明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存储元件还具有第三接垫组,位于第一接垫组与第二接垫组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接垫组与第一接垫组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转接部在本体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承载部在本体上的正投影面积。
在本发明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装配件还具有第一止挡部,设置于承载部且位于U形结构的第一端。存储元件承载于承载部上且抵接于第一止挡部。
在本发明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转接部在本体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承载部在本体上的正投影面积。
在本发明的一范例实施例中,存储装置还包括壳体,套接装配件并抵接于转接部与承载部,且存储元件容纳于壳体内。壳体具有凸包结构及相对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而装配件还具有密封部,位于U形结构的第二端且邻接转接部与承载部。装配件与组装其中的存储元件从第一开口组装至壳体,使密封部密封第一开口,而承载部与凸包结构支撑于存储元件的同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壳体还具有第三止挡部,位于第二开口。存储元件随着装配件组装入壳体并抵接于第三止挡部。
在本发明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装配件的转接部与存储元件形成容置空间。彼此电连接的第一端子组与第一接垫组位于容置空间内,而第二端子组与第二接垫组位于容置空间外。
在本发明的一范例实施例中,存储装置还包括壳体,套接装配件并抵接于转接部与承载部,且存储元件容纳于壳体内。
在本发明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壳体具有相对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而装配件还具有密封部,位于U形结构的密封端且邻接转接部与承载部。装配件与组装其中的存储元件从第一开口组装至壳体,而使密封部密封第一开口。
在本发明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接垫组是符合通用串行总线2.0(Universal Serial Bus 2.0,USB 2.0)规范的连接界面。
在本发明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端子组与第二接垫组形成符合通用串行总线3.0(Universal Serial Bus 3.0,USB 3.0)规范的连接界面。
在本发明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端子组为弹性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群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群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818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