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释电薄膜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芯片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81825.0 | 申请日: | 2013-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62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朱煜;褚君浩;张耀辉;宋贺伦;王建禄;孟祥建;孙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37/02 | 分类号: | H01L37/02;H01L3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铭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04 | 代理人: | 杨林;李友佳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释电 薄膜 红外 平面 探测器 芯片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种热释电薄膜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芯片,其特征在于,其从下至上依次包括衬底、黏合层、绝热支撑结构、下电极、光敏元、上电极和红外吸收层;所述绝热支撑结构包括:
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包括上下交替层叠的SiO2纳米阵列和TiO2纳米阵列;
形成在所述隔热层表面的过渡支撑层,所述过渡支撑层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的若干层SiO2过渡结构,以及沉积在所述SiO2过渡结构表面的HfO2膜;所述过渡支撑层的孔隙率从下至上逐渐降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探测器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SiO2纳米阵列和/或TiO2纳米阵列的平均孔隙率大于7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探测器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SiO2纳米阵列和/或TiO2纳米阵列与所述衬底的法线成取向角度α范围为0~5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探测器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SiO2纳米阵列由多个SiO2纳米结构单元组成,所述SiO2纳米结构单元直径为60~120nm,相邻SiO2纳米结构单元的间隙为40~130nm;所述TiO2纳米阵列由多个TiO2纳米结构单元组成,所述TiO2纳米结构单元直径为60~120nm,相邻TiO2纳米结构单元的间隙为40~130n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探测器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SiO2纳米阵列或TiO2纳米阵列的厚度范围为200~1000n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探测器芯片,其特征在于,组成所述SiO2纳米阵列和/或TiO2纳米阵列的纳米结构单元为柱状、斜棒状或螺旋状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探测器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SiO2过渡结构的孔隙率为0~60%。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探测器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HfO2膜的孔隙率不大于任一所述SiO2过渡结构孔隙率,且孔隙率小于3%;所述HfO2膜表面粗糙度不大于30n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探测器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厚度不小于1200n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探测器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黏合层的材质选自HfO2、SiO2、Ti中至少一种。
11.一种热释电薄膜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芯片,其特征在于,其从下至上依次包括衬底、第一黏合层、绝热支撑结构、第二黏合层、下电极、光敏元、上电极和红外吸收层;所述绝热支撑结构包括:
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包括上下交替层叠的SiO2纳米阵列和TiO2纳米阵列;
形成在所述隔热层表面的过渡支撑层,所述过渡支撑层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的若干层SiO2过渡结构;所述过渡支撑层的孔隙率从下至上逐渐降低。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探测器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SiO2纳米阵列和/或TiO2纳米阵列的平均孔隙率大于7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探测器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SiO2纳米阵列和/或TiO2纳米阵列与所述衬底的法线成取向角度α范围为0~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8182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噪声检测的方法和设备
- 下一篇:光纤光栅周界入侵模式识别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