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用复合高炉矿渣微粉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76059.9 | 申请日: | 2013-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41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杨君;陆平;刘明旺;范桂能;张楠楠;刘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蓝岛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7/147 | 分类号: | C04B7/147;C04B7/28 |
代理公司: | 海口翔翔专利事务有限公司 46001 | 代理人: | 莫臻 |
地址: | 570000 海***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复合 高炉 矿渣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建筑领域,涉及一种建筑材料,具体是一种混凝土用复合高炉矿渣微粉。
背景技术
混凝土技术发展到今天,除了需要考虑解决混凝土的开裂、脆性、耐久性等技术问题之外,还必须结合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从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开发和应用新技术,积极利用固体废弃物,减少水泥的消耗量,大大提高建筑的服役寿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走“绿色化”发展的道路,为我国建筑业的绿色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生活标准的改善,城市固体废弃物每年以8%~10%的增长率飞速递增。日益增长的生活垃圾负载对环境和人民健康带来极大影响,如垃圾堆积恶臭且含重金属,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因此,垃圾处置已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严重问题。为了使垃圾达到减量化,无害化,焚烧技术已被广泛利用,焚烧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可缩容80%左右。垃圾焚烧炉渣为从燃烧室燃烧后排出并迅速冷却处理的高温固体材料,占比例为原来废物质量分数的20%~30%。据研究表明,新鲜的垃圾焚烧炉渣一般是低密度,杂质熔渣相和包含不同含量晶体、玻璃体的混合物相。炉渣的快速冷却说明炉渣中的大多数固相均为亚稳态和具备自然条件下物质的化学反应性,尤其是在碱性或氧化环境下。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的主要化学成分是SiO2、Al2O3、Fe2O3和CaO,属于SiO2-Al2O3-Fe2O3-CaO化学体系,从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上分析,利用垃圾焚烧炉底渣与绿泥及粒化高炉矿渣复合是可行的。
绿泥是指造纸工艺中苛化工段碱回收后产生的废弃物,如果随意倾倒、堆放或填埋,会对环境造成非常大的危害:1、占用大量的土地2、污染空气3、污染水体等。
目前混凝土掺合料主要以一二级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钢渣微粉为主,通常是以单一组分掺入混凝土中应用。相比之下,矿渣微粉来源广,价格适中,替代水泥量大,后期强度高,但其易磨性差,用现有的水泥厂球磨机生产高比表的矿渣微粉比较困难,因而价格较粉煤灰高,但是粉煤灰的早期强度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混凝土用复合高炉矿渣微粉,以量大易得的粒化高炉矿渣、生活垃圾焚烧炉底渣及绿泥等工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经过最优复合化,充分发挥各组分的最优叠加效应及颗粒级配,所得的复合高炉矿渣微粉的比表面积稳定、性能优良,可取代混凝土中部分水泥,显著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早期强度和耐久性能。与单一组分的矿渣和粉煤灰相比,其性能更加优良、叠加效应更显著,且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用复合高炉矿渣微粉,是由生活垃圾焚烧炉底渣、粒化高炉矿渣、组合料和活性激发剂经粉磨设备粉磨后混匀而制成,其比表面积在450m2/kg~550m2/kg,含水率小于0.5%,按重量百分比计各组分的含量为:生活垃圾焚烧炉底渣5~45%、粒化高炉矿渣50~85%、组合料1~10%、活性激发剂1~10%,各组分的总重量百分比为100%。所述生活垃圾焚烧炉底渣是指将生活垃圾焚烧后进行磁选、水洗、除杂(除去未焚烧尽的杂质),再陈化30~40天后所得的焚烧底灰。所述组合料是指由人工火山灰材料和绿泥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按重量百分比计人工火山灰材料的含量为10~40%、绿泥的含量为60~90%。
所述粉磨设备是球磨、立式辊磨、振动磨或雷蒙磨中的一种或两种结合。
所述活性激发剂是由三乙醇胺或三异丙醇胺与无机盐(硫酸盐、钠盐和钙盐)复合而成。
本发明中,采用组合料可在水泥水化早期可提供活性Al2O3,使得早期水化中形成足够多的钙矾石针状晶体而导致形成凝聚结构,组合料中的SiO2与 Al2O3可吸收水泥水化放出的Ca(OH)2,生成额外的C-S-H凝胶和具有胶凝性质的C2ASH8,从而提高了水泥的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蓝岛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海南蓝岛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760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硅酸盐P.I52.5水泥
- 下一篇:一种水体微塑料污染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