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清除水环境中氨氮的奇异变形杆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75265.8 | 申请日: | 2013-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745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张卫卫;陈令新;王巧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12R1/01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周秀梅;李颖 |
地址: | 2640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清除 水环境 中氨氮 奇异 变形 杆菌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微生物进行环境治理领域,具体地说一种可清除水环境中氨氮的奇异变形杆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养殖水体污染加剧。在养殖过程中残饵、粪便、使用的抗生素等是水产养殖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可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底泥的C、N、P富集污染。其中,氨氮是重要的污染物之一。氨氮作为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富营养化现象产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对鱼类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2-10mg/L的氨氮即可达到对水产养殖生物的致死剂量,美国环境保护署规定饮用水中氨氮的浓度不能超过1.5mg/L。因此,如何减少水产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含量一直是研究工作的重点。与物理和化学方法相比,新兴的微生物法利用微生物自身的代谢过程降低环境中氨氮的浓度,具有省时、彻底、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而且还可调节养殖水体水质,有利于养殖水体中的生态平衡。目前硝化细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诺卡氏菌、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均对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但是目前尚无奇异变形杆菌清除环境中氨氮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清除水环境中氨氮的奇异变形杆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所提供的具有清除氨氮能力的细菌筛选简述如下:
一种可清除水环境中氨氮的奇异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 strain V7,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登记保藏;保藏日期为2010年11月06日;编号为CGMCC No.4312,保藏单位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可清除水环境中氨氮的奇异变形杆菌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奇异变形杆菌V7可应用于环境中清除氨氮。
进一步的说,所述奇异变形杆菌V7可用于清除水环境中的氨氮。
更进一步的说,所述奇异变形杆菌V7可用于清除水环境中的氨氮,其自身的amoA基因在清除氨氮的过程中在RNA水平上被激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
目前,通过细菌的代谢过程降解环境污染物在重金属富集、有机污染的降解和石油降解中均有应用。在接种奇异变形杆菌V7后,环境中氨氮的浓度快速显著降低。因此,利用奇异变形杆菌自身的代谢清除环境中的氨氮,具有降解速度快、费用低、操作步骤简单等优点,为清除水环境中的氨氮污染物提供了较好的思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别接种奇异变形杆菌V7、蜡状芽孢杆菌KF8、短小芽孢杆菌Bb和假丝酵母菌Cb后溶液中氨氮浓度的半定量测定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种奇异变形杆菌V7后氨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不同氨氮起始浓度对清除效率的影响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种奇异变形杆菌V7后海水中氨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奇异变形杆菌中单氨氧化酶amoA的基因序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能够降低环境中氨氮浓度的奇异变形杆菌的筛选
将-80℃保存的奇异变形杆菌种子接种于LB培养基,摇瓶装液量30%,培养温度为27~30℃,培养转速150~200rpm/min,培养时间为10-16小时。
收集上述的菌体,将收集的奇异变形杆菌V7按1.0×107CFU/ml的奇异变形杆菌接种于氨氮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以未接种细菌的氨氮培养基作为对照。在不同的时间点取出1ml的培养液,13,000rpm离心5min,保留上清液。上清液采用氨氮半定量测定试剂盒(杭州陆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氨氮浓度的半定量测定,颜色越黄代表氨氮的浓度越低。本实验中采用的测试菌株包括奇异变形杆菌V7、蜡状芽孢杆菌KF8、短小芽孢杆菌Bb和假丝酵母菌Cb。由图1可以看出,奇异变形杆菌V7相对于其他菌株具有较高的降低水环境中氨氮浓度的能力。
实施例2:接种奇异变形杆菌V7后氨氮的含量随时间变化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752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大面积平板式换热器组成的高效能空调
- 下一篇:一种冷暖电风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