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混合塔冷却的生物油制取方法及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74961.7 | 申请日: | 2013-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52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华;尹海云;樊永胜;蔡忆昔;赵卫东;俞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G1/00 | 分类号: | C10G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混合 冷却 生物 制取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代用燃料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采用混合塔冷却的生物油制取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背景
目前世界上的发动机能源主要依赖化石能源,但是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发动机尾气污染的日趋严峻,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生物质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贮存起来的能量,具有储量大、可再生、含硫量低、CO2零排放等优点,可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技术包括微生物发酵技术、直燃技术、气化技术和热裂解技术等。其中,热裂解技术是指生物质在完全缺氧或有限氧的供给条件下,利用热能切断生物质大分子中的碳氢化合物的化学键,使之转化为小分子物质的热降解过程。产物生物油因具有较高的能量转化率、体积能量密度、易于储存和运输等优势,使生物质热裂解技术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
现有的热解发硬制取热解蒸汽并抽离反应器后,采用的是循环水冷却和三级冰盐浴冷却得到生物油,该冷却收集方法,采用两级冷却,增长了冷却管路,加强了热解蒸汽对管路的粘附作用和蒸汽在管路中的缩聚反应;并且该收集方法中的冰盐浴对容器有一定的腐蚀作用;而冰盐块的制备同样存在能耗高的问题;且冷却收集生物油使用的是石英玻璃试管,石英玻璃的传热系数较小,导致热解蒸汽冷却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采用混合塔冷却的生物油的制取方法,实现了生物质的真空热解,并发明了一种具有良好冷却效果的混合塔冷却装置,实现了生物油的冷凝收集,降低了系统能耗,其结构简单,便于维护,可靠性高。
本发明的采用混合塔冷却的生物油制取方法,将生物质原料经粉碎、干燥等预处理后装入反应器101内,并将反应器101放入反应炉103内;打开混合塔冷却器106,混合塔冷却器106的冷却水腔1068内部装满冰水混合物;打开真空泵109,并通过调节调压阀108使体系压力维持在5kPa;设定反应炉103的升温速率为4~20℃/min、热解终温为400~600℃,使生物质原料在反应器101内进行热解反应生成热解蒸汽;热解蒸汽从反应器101的上连接口逸出,进入混合塔冷却器106的蒸汽冷却腔1069,同时向循环冷却水腔1070内通入循环冷却水,热解蒸汽在混合塔冷却器106中被冷凝液化成生物油,生物油在气流推动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动至混合塔106底部经回收口1072流入收集管105,冷凝后的残余气体经稳压筒107过滤后进入集气袋110;当反应炉103内达到热解终温后,保温50min完成生物质的热解反应;关闭真空泵109和调压阀108,打开截止阀111和氮气瓶112,系统中通入氮气使生物油与空气隔绝,待系统冷却后,取下收集管105获得生物油。
在上述的采用混合塔冷却的生物油制取方法中,在反应器101内,反应参数具体优选:热解温度为450~550℃,升温速率为12~20℃/min。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用于实现上述的生物油制取方法的装置,包括反应器101、反应炉103、压力表104、收集管105、混合塔冷却器106、稳压筒107、调压阀108、真空泵109、集气袋110、截止阀111、氮气瓶112;
所述的反应器101设置在反应炉103内;反应器101上连接口通过管路经压力表104后与混合塔冷却器106的进气口1062连接;混合塔冷却器106的出气口1071连接稳压筒107入口;稳压筒107设置两个出口,一个出口通过管路经调压阀108连接至真空泵109,另一出口通过管路经截止阀111连接至氮气瓶112;真空泵109出口连接集气袋110;
所述的混合塔冷却器106包括內壳1061、中间壳体1063、外壳1065、进水口1066、出水口1067、进气口1062、出气口1071、回收口1072、螺旋导向板1064,內壳1061自围合形成冷却水腔1068,內壳1061与中间壳体1063围合形成蒸汽冷却腔1069,中间壳体1063与外壳1065围合形成循环冷却水腔1070,中间壳体1063的底部为向下的圆锥面,圆锥面顶点处设置有回收口1072;进水口1066连通循环冷却水腔1070下部,出水口1067连通循环冷却水腔1070上部,进气口1062连通蒸汽冷却腔1069上部,出气口1071连通蒸汽冷却腔1069下部,所述的螺旋导向板1064设置在蒸汽冷却腔1069内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749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往复式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
- 下一篇:一种果蔬抗菌微孔PE保鲜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