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气体吸附状态下的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64119.5 | 申请日: | 2013-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34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张娜;崔万照;张洪太;王瑞;曹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3/22 | 分类号: | G01N23/22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范晓毅 |
地址: | 7101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定 气体 吸附 状态 二次电子 发射 特性 方法 | ||
1.一种确定气体吸附状态下的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材料所处气压下的吸附气体层的密度分布
ρ(z)=C1exp(-C2z)+p/kBT
其中:ρ(z)为表面气体吸附层沿气体与材料交界面法向z的密度分布;p为材料所处的气压压强;T为材料所处空间的绝对温度;kB为波尔兹曼常数;C1=9.21/h,h为吸附层厚度;C2=Q/C1,Q为材料的吸附量;
材料的吸附量Q为:
其中:Qm为一个单分子层的最大吸附量,A为常数,p0为吸附气体的饱和蒸汽压;
步骤(二)判断电子所处的状态:
若电子处于气体吸附层厚度h内,进入步骤(三);
若电子处于材料内部,进入步骤(六);
若电子处于气体吸附层厚度h外,统计电子的出射数目,从而得到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统计出射电子的能量和角度,获得所述材料的二次电子能谱及出射方向分布;
步骤(三)、确定电子在吸附气体中发生的散射类型
(1)计算电子与吸附气体分子的总散射截面σT:
其中:
σel、σexc,v、σexc,e、σdis、σioniz和σioniz,d分别表示电子与气体分子发生弹性散射的散射截面、振动激发的散射截面、电子激发的散射截面、离解的散射截面、电离的散射截面和离解电离的散射截面;
(2)确定电子在吸附气体中发生的散射类型
首先计算六种散射截面的概率分数:Pel、Pexc,v、Pexc,e、Pdis、Pioniz和Pioniz,d;
P1=Pel=σel/σT P2=Pexc,v=σexc,v/σT
P3=Pexc,e=σexc,e/σT P4=Pdis=σdis/σT
P5=Pioniz=σioniz/σT P6=Pioniz,d=σioniz,d/σT
然后构造区间序列(x0,x1),[x1,x2),...[xi-1,xi)…,令x0=0,使xi-xi-1=Pi,i=1,2,...,6;
最后产生0到1之间均匀分布的随机数RND1,当随机数RND1∈[xi-1,xi)时,则认为电子发生第i种散射;
步骤(四)、确定电子与气体分子散射后的散射步长、能量和角度
(1)入射电子在两次连续散射之间的散射步长,即由位置An-1到位置An的散射步长sn通过一个在区间(0,1)均匀分布的随机数RND2,从电子自由程的分布函数中抽样求得:
sn=-λTlnRND2
其中:λT为电子总平均自由程:λT=1/(ρ(zn)·σT),σT为电子与吸附气体分子的总散射截面,ρ(zn)为表面吸附层在距离材料表面法向zn处的密度分布,zn为位置An的z向坐标;
(2)根据步骤(三)获得的电子在吸附气体中发生的散射类型,计算散射后电子的能量和角度,假设电子发生碰撞前的能量为E0,散射后电子的能量为E,具体方法如下:
(a)、若入射电子与气体分子发生了弹性散射时:
E=E0
弹性散射后电子的偏转角θ由下式得到:
其中:RND3为(0,1)之间均匀分布的随机数,σ(E0,θ)为对应能量E0的电子的弹性微分散射截面;
(b)、若入射电子与气体分子发生了振动激发散射、电子激发散射或离解散射时:
E=E0-Eex
其中:Eex代表振动激发阈值、电子激发阈值或离解阈值;
(c)、若入射电子与气体分子发生了电离散射或离解电离散射时:
散射后原电子能量:E=(E0-Eion)RND4
新产生的电离电子能量:Esec1=(E0-Eion)(1-RND4)
其中:Eion为发生散射的电离阈值或离解电离阈值,RND4为(0,1)之间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发生振动激发、电子激发、离解、电离、离解电离时,电子的散射角为:
cosθ=1-2RND5
发生弹性散射、振动激发、电子激发、离解、电离、离解电离时,电子的方位角为:
ψ=2πRND6;
其中RND5和RND6为(0,1)之间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步骤(五)、根据电子的散射步长、散射角和方位角,确定出电子下一次运动的位置,然后判断电子处于所述位置时是否到达气体吸附层与材料界面,如果电子没有到达界面,返回步骤(二),如果电子到达材料界面,根据电子到达材料界面的能量判断电子是否可以穿越材料表面,具体方法为:
(1)若电子到达表面的能量<材料原功函数+ΔW,电子无法穿越材料表面而被材料吸收;
(2)若电子到达表面的能量≥材料原功函数+ΔW,电子可以穿越气体与材料的交界面;
(a)、如果电子从气体吸附层入射到材料层,电子以入射到材料内部的能量Emat,in和角度θmat,in进入步骤(六);
其中电子到达材料内部的电子能量Emat,in为:
Emat,in=Evac,in+W+ΔW,
进入材料内部的电子角度为:
其中:电子在材料外部的能量为Evac,in,与材料表面法向的夹角为θvac,in;
ΔW为材料在所处气压下的功函数改变;W为材料原功函数;
(b)、如果电子从材料层出射到气体吸附层,则以电子出射后的能量Evac,out和角度θvac,out进入步骤(二);
其中电子到达吸附气体层的电子能量Evac,out为:
Evac,out=Emat,out-W-ΔW,
从材料内部出射的电子角度为:
其中:电子在材料内部的能量为Emat,out,与材料表面法向的夹角为θmat,out;
步骤(六)、根据电子入射到材料内部的能量Emat,in和角度θmat,in,采用理想表面的蒙特卡罗方法计算电子在材料内部散射的能量、角度及散射步长,并记录电子所处的位置,进入步骤(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未经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6411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