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压型汽油机双稳压腔进气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62259.9 | 申请日: | 2013-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1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贾殿臣;李学超;贺礼;段景辉;魏洪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 | 分类号: | F02M35/1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羡民;雷秋芬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压 汽油机 稳压 腔进气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尤其是一种设置双稳压腔的增压型汽油机进气系统,属于内燃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高性能发动机成为生产企业新产品开发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对发动机进气系统组织进气气流运动、降低进气管路流动阻力、提高充气效率等方面的研究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
发动机进气系统结构对组织合适的气流运动、促进火焰传播、降低HC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目前汽油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在进气支管与节气门之间设置单个稳压腔,对气流压力的均衡作用较差,另外,为了保证发动机充分进气和排气,现代发动机都采取延长进、排气时间的方法,即进气门早开、晚关和排气门早开、晚关,尤其是增压型发动机处于低速高负荷工况时,为获取较好的扫气效果,将气门重叠角加大,因此进气提前角也加大。例如四缸汽油发动机的点火顺序为一、三、四、二,第二缸进气行程后期阶段和第一缸的进气行程初期阶段存在同时进气现象,彼此会相互发生干扰和抢气;同样,第三缸进气行程后期阶段和第四缸的进气行程初期阶段存在同时进气现象,由于相邻气缸进气支管间存在抢气现象,进气效率较低,在瞬态急加速或急减速时,易造成进气不足,反应缓慢,发动机出现抖动。另外,现有的汽油发动机进气系统在稳压腔内部未设置系统压力平衡装置和压力检测装置,在进气过程中不能实现对稳压腔内部压力波动情况的实时监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之弊端,提供一种能平衡进入缸内气体的压力、消除各进气支管抢气现象、避免瞬态急加速或急减速时因进气压力不足造成发动机抖动的增压型汽油机双稳压腔进气系统。
本发明所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增压型汽油机双稳压腔进气系统,它包括空气滤清器、增压器、中冷器、节气门和一组数量与汽油机缸数匹配的进气支管,改进后,在节气门与进气支管之间设置第一稳压腔和第二稳压腔;
所述进气支管包括第一进气支管、第二进气支管、第三进气支管和第四进气支管,其中第一进气支管、第三进气支管与第一稳压腔连通,第二进气支管、第四进气支管与第二稳压腔连通。
上述增压型汽油机双稳压腔进气系统,在第一稳压腔和第二稳压腔之间设置压力平衡管。
上述增压型汽油机双稳压腔进气系统,所述第一稳压腔与第二稳压腔容积之和为1.5~2.5升。
上述增压型汽油机双稳压腔进气系统,所述压力平衡管上设有电控阀,所述电控阀与发动机ECU的信号输出端连接。
上述增压型汽油机双稳压腔进气系统,所述第一稳压腔内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与发动机ECU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上述增压型汽油机双稳压腔进气系统,所述第二稳压腔内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与发动机ECU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本发明在节气门与进气支管之间设置双稳压腔,使两个稳压腔按照发动机点火顺序对不同进气支管进气压力进行独立控制,避免了原单稳压腔结构进气系统相邻的进气支管间抢气现象;本发明在第一稳压腔和第二稳压腔之间设置压力平衡管,能够平衡两个稳压腔的内部压力;本发明能够避免在瞬态急加速或急减速时进气压力不足或压力过大,减少发动机的抖动现象;本发明在两稳压腔内分别设置有压力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控进气的压力波动情况,便于对进气系统压力的控制。总之,本发明提高了发动机进气系统的稳定性,从而改善了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总体布置示意图;
图2是双稳压腔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清单为:1、空气滤清器 ,2、增压器,3、中冷器,4、节气门, 5、第一稳压腔,6、第二稳压腔,7、压力平衡管,8、电控阀,9、第一压力传感器,10、第二压力传感器,11、发动机ECU,12、第一进气支管,13、第二进气支管,14、第三进气支管,15、第四进气支管,16、发动机燃烧室。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622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同一视场内呈现两种不同倍率图像的枪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印刷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