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磷酸盐纳米纤维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57238.8 | 申请日: | 2013-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26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马东;吴娟;周震峰;史衍玺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7/186 | 分类号: | B01J27/186;B01J27/18;B01J35/06;B01J37/34;C02F1/30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王书刚 |
地址: | 266109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酸盐 纳米 纤维 光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磷酸盐(磷酸铋(BiPO4)、磷酸银(Ag3PO4)及两者复合物(Ag3xBi1-xPO4))纳米纤维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可见光催化材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光催化技术是一项能源环境领域的新兴技术,其中以二氧化钛研究为最多,这是由于其具有无毒、稳定、低廉等优势。但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只具有紫外光响应且量子效率较低,影响了它的大规模应用,所以研究者通过掺杂、复合等手段拓宽其可见光响应,或者转而寻找其他新型光催化材料。
磷酸铋、磷酸银是一类新型光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污染物降解效率,且性质稳定,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磷酸铋和磷酸银有多种制备方法,如共沉淀法、化学沉积法、水热法等。这些方法制备的磷酸铋、磷酸银均为粉体,虽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但在处理废水后难以与水相分离,使其实用性大大降低。
为了提高光催化剂与水相的分离效率,人们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出了纤维状光催化材料,并将其做成无纺布等形式。静电纺丝法是基于高分子聚合物溶于有机溶剂制成的纺丝液,在高压电场中电纺成丝而形成纤维,此时在纺丝液中添加各种前驱物,即可纺成不同成分的纳米纤维,然后通过焙烧的方法除去有机物,即可得到纯净、结晶良好的纳米纤维。基于这种方式,人们已经制备出了二氧化钛、氧化锌和一系列掺杂、复合的纳米纤维光催化剂。
然而,静电纺丝技术所需纺丝液中一般均为无水的高分子溶剂体系,如果纺丝液中含有部分水分,会极大的影响电纺成丝阶段的溶剂挥发,造成纤维黏连,甚至由于表面张力作用变成液滴,得不到纤维结构。人们制备磷酸铋、磷酸银时常选用磷酸盐(或磷酸氢盐)、硝酸铋、硝酸银作前驱体,但磷酸盐(或磷酸氢盐)和硝酸铋均不溶于乙醇等常见有机溶剂。若将前驱体先溶于少量水,再融入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溶剂体系制成纺丝液,纺丝液中的水分影响了有机溶剂的迅速挥发,导致电纺成丝后的纳米纤维毡黏在一起成了一层薄膜,若水分含量过高时甚至会形成不连续的液滴,难以得到纤维结构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磷酸盐纳米纤维光催化剂,同时提供一种该磷酸盐纳米纤维光催化剂的静电纺丝制备方法,利用醇溶性较好的前驱物配制静电纺丝液,可解决前驱体不溶于有机溶剂而难以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磷酸盐纳米纤维光催化剂的难题。
本发明的磷酸盐纳米纤维光催化剂,纤维直径为25nm-90nm,所述磷酸盐是磷酸铋或磷酸银或磷酸铋与磷酸银的复合物,磷酸铋与磷酸银的复合物中铋的摩尔数MBi、银的摩尔数MAg、磷的摩尔数MP满足如下关系:MAg/3+MBi=MP。
上述磷酸盐纳米纤维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法,纺丝液为无水乙醇的溶剂体系,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按1mmol有机铋盐(2-乙基己酸铋或柠檬酸铋铵)或3mmol硝酸银或有机铋盐与硝酸银的混合物:5ml无水乙醇:0.5g-1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分子量1300000)的比例取有机铋盐或硝酸银或有机铋盐与硝酸银的混合物、无水乙醇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其中有机铋盐与硝酸银的混合物中铋的摩尔数MBi和银的摩尔数MAg满足关系MAg/3+MBi=1mmol;然后将有机铋盐或硝酸银或有机铋盐与硝酸银的混合物溶于无水乙醇中,再将聚乙烯吡咯烷酮溶于上述溶液(有机铋盐与无水乙醇的混合溶液、硝酸银与无水乙醇的混合溶液或有机铋盐与硝酸银的混合物与无水乙醇的混合溶液)中,得到A液;
(2)按1mmol:5ml的比例将磷酸晶体溶于无水乙醇中,得到B液;
(3)将B液逐滴加入A液中,充分搅拌4-8小时制成纺丝液;
(4)将上述纺丝液经过静电纺丝装置电纺成丝,得到含有磷酸盐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复合纳米纤维毡;具体过程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农业大学,未经青岛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72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