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蒎烷基-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及其合成和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55784.8 | 申请日: | 2013-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331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王石发;魏柏松;杨益琴;徐徐;曹福亮;鲍名凯;吴君;丁志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39/70 | 分类号: | C07D239/70;C07D405/04;A01P1/00;A01P3/00;A61P31/04;A61P31/10 |
代理公司: | 南京君陶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15 | 代理人: | 沈根水 |
地址: | 2100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蒎烷 氨基 嘧啶 化合物 及其 合成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类新型蒎烷基-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及其合成和应用。以(-)-α-蒎烯为原料,经选择性氧化得到(+)-2-羟基-3-蒎酮;在催化剂作用下,(+)-2-羟基-3-蒎酮再与芳香醛缩合制得系列4-芳亚甲基-2-羟基-3-蒎酮类化合物;在氢氧化钠溶液或叔丁醇钾中,4-芳亚甲基-2-羟基-3-蒎酮类化合物与盐酸胍进行环化反应,得到新型蒎烷基-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属精细有机合成技术和药物合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嘧啶类化合物是典型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人体及生物体内,如核酸组分中的尿嘧啶(Uracil)、胞嘧啶(Cytosine)和胸腺嘧啶(Thymine)都含嘧啶环结构。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大多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消炎、杀虫、杀菌、抗菌、植物生长调节等。本发明旨在开发新型松节油基精细化学品,研究、筛选具有生物活性的嘧啶类化合物,为进一步开拓α-蒎烯利用新领域奠定基础。
2-甲基磺酰-4,6-二甲氧基嘧啶(1)作用显著,是合成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尤其是除草剂所必需的中间体。
韩国LG化学公司开发的嘧啶肟草醚(Pyribenzoxim, 2)可以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为一广谱选择性的芽后除草剂。组合化学公司研制的嘧菌胺(Mepanipyrim, 3)对苹果褐腐病,黑星病等有卓著的防治效果。嘧菌环胺(Cyprodinil, 4)为瑞士诺华公司开发的嘧啶类产品,用于防治灰霉病、白粉病、黑星病、盈枯病以及小麦眼纹病等。
2003年László Varga等在碱的催化下由查尔酮与胍类衍生物发生加成环合,经双氧水脱氢芳构化制得4,6-二芳基-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产率40%~70%。
2002年Shigeru Takagi等以1,3-二-(2'-吡啶)-2-丙烯-1-酮为原料,甲醇钠为催化剂与硝酸胍反应,合成了4,6-二-(2'-吡啶)-2-氨基嘧啶,研究了该化合物在溶液中的荧光特性。
N. Ingarsal等以萘为原料,经过取代、羟醛缩合和环化反应制得2-氨基-4-(1'-萘基)-6-取代苯基嘧啶,该类化合物对肺炎克莱勃室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杀菌效果。
Charles Q. Huang等从取代苯乙酮出发,与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缩醛或二乙缩醛反应得到相应的烯胺。烯胺与盐酸胍反应生成的2-二烷氨基-4-芳基嘧啶是良好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受体拮抗剂,可用于治疗精神疾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类新型蒎烷基-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使其具有广谱的抑菌杀菌活性;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制备上述化合物的方法;本发明还有一目的是提供上述化合物的应用,对拓宽我国松节油的利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蒎烷基-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式中,Ar为苯基、对氯苯基、对甲基苯基、对甲氧基苯基、对硝基苯基和呋喃基芳香烃基。
蒎烷基-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1)、以(-)-α-蒎烯为原料,经选择性氧化得到(+)-2-羟基-3-蒎酮;
(2)、在催化剂作用下,(+)-2-羟基-3-蒎酮再与芳香醛缩合制得系列4-芳亚甲基-2-羟基-3-蒎酮类化合物;
(3)、在NaOH溶液或叔丁醇钾中,4-芳亚甲基-2-羟基-3-蒎酮类化合物与盐酸胍进行环化反应,得到蒎烷基-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
工艺步骤1:
工艺步骤2:
工艺步骤3:
合成的如下化合物式(1)、式(2)、式(3)、式(4)、式(5)、式(6)均为新化合物。
本发明的优点:
1)α-蒎烯是松节油中的主要成分,是一类丰富的双环单萜烯类化合物。利用其特定的空间结构合成新型蒎烷基-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筛选具有高效的抑菌杀菌活性的化合物,以克服天然杀菌、抑菌剂所存在的来源少、价格高的缺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578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