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星球探测车测试的电磁式减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54359.7 | 申请日: | 2013-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83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陈殷;张昆仑;刘国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B64G1/16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张澎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星球 探测 测试 电磁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天测试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星球探测车测试的电磁式减重装置。
背景技术
自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步伐从未停止,随着科技的发展,探索星球特别是近地星球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星球探测车应运而生。探测车是一种在太空探索中用于星球表面移动的车辆,目前人类已成功向月球、火星发射了探测车。
由于探测车工作环境的重力加速度通常小于地球上重力加速度,因此在探测车升空前对其性能进行测试时,通常需要对其减重。例如月球重力为地球重力的1/6,在地面对月球车做测试实验时,需利用减重装置抵消5/6倍重力后,使其行走于类似月表地形的测试地面,以模拟探测车在月球的工作状态。目前常用的减重方案包括机械吊装、气喷、水浮等。
机械吊装采用吊车或气球等装置对测试车辆产生垂向拉力,从而抵消部分重力。吊车的运动需依靠复杂的控制系统实现,不仅增加了成本,且可靠性和安全性都较低。气球是依靠不同气体的密度差产生浮力,因此无法在真空环境中进行试验。
气喷减重依靠高速气体与地面间压力产生向上的升力,实现减重,这种方案对地面平整度要求较高,而探测车测试地面为模拟星球环境,通常地形较为复杂,且气喷会破坏真空环境,因此该方案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水浮是在水中进行测试,利用水的浮力平衡部分重力,从而达到减重的目的,这种方案要求探测车有良好的密封性。由于测试环境在水下,因此同样无法完成真空实验。
由上可知,传统减重方案由于各种原因限制,不能真实模拟星球环境。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的星球探测车减重装置,能在真空状态下,对工作于任意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测试车辆起到减重作用。
本发明目的可通过如下手段实现:
用于星球探测车测试的电磁式减重装置,由固定于测试环境顶部的铁磁平面100和设置在铁磁平面100与被测星球探测车200间的重力减重机构组成;所述重力减重机构为一直线感应电机,构成电机定子的电枢绕组311套置于电机动子320外;电机定子310的上端置有电磁铁312;电机动子320的下端通过万向联轴节321与被测星球探测车200相联接。
所述直线电机为电枢绕组和金属杆构成,所述电机定子为电枢绕组,所述电机动子为金属杆。
电枢绕组与金属杆分别构成直线感应电机定子和动子,当定子中通以三相交流电时会产生移动磁场,移动磁场切割动子,在动子中感生电流,磁场与电流相互作用,产生牵引力。该牵引力通过动子下端的万向连接关节作用于被测探测车,从而达到减重的目的。万向连接关节可以保证探测车在任何地形条件下运动时,动子始终与水平面垂直,牵引力始终沿重力方向。
定子与上端的电磁铁相连接,通过控制系统调节电磁铁中电流大小,从而保证电磁铁与顶部水平铁磁平面间始终保持恒定气隙。电磁铁所提供的电磁吸力用以平衡定子、电磁铁重力以及动子对定子的反作用力。直线电机定子上端部与电磁铁相连接,电磁铁与固定于测试环境顶部的铁磁平面间产生吸力,从而抵消定子重力。
通过调节电枢绕组中电流频率可以控制牵引力大小。为保证测试车辆与地面间保持接触,牵引力应始终小于车辆重力,即电机一直处于启动状态。在直线电机选择方面,为了抵消电机法向力,可以选择管型直线感应电机,也可选择双边直线感应电机。
当测试车辆在非平整地形上运动时,动子会随探测车发生上下移动,由于动子长度远大于定子,电机端部效应不会对牵引力造成影响,因此可保持牵引力恒定。且该系统与外界无任何接触,不受任何与测试无关的外力影响,可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因为电磁场传播不需要介质,测试可在真空中进行。
综上所述,通过合理配置参数,本发明装置能在星球探测车测试过程中实现电磁减重,从而解决现有减重方案存在的各种缺陷。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2为直线电机二维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给定结构参数下电机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3所示参数下本发明装置所提供减重力随电流频率变化实验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43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