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埋缆振动犁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53269.6 | 申请日: | 2013-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21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08 |
发明(设计)人: | 周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立伟 |
主分类号: | E02F5/10 | 分类号: | E02F5/10;E02F5/14;H02G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11 | 代理人: | 郑自群 |
地址: | 102200 北京市昌平区超前***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振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各种光缆、钢缆等缆线或柔性管线的地下铺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自动埋缆振动犁。
背景技术
自动埋缆振动犁用于各种光缆,钢缆等缆线或柔性管线地下铺埋,包括开沟、下线等工序,传统的振动犁存在以下缺点:
1、传统的埋缆设备,一种机型只能埋一种线缆,例如只能埋光缆或缆线等,直径比较大的管路很难实现自动直埋。
2、当进行埋缆施工时,由于埋缆设备在地下,转弯工作时不够灵活,影响埋缆的质量和效率。
3、主刀片或犁体开沟时,阻力较大,施工效率低,设备耗能大。
4、缺少携带多轴光缆的外挂装置,携带光缆轴的数量较少,放缆阻力、拉力过大。
由此可见,传统的埋缆设备由于存在结构上的缺陷,使得存在工作受限制,不灵活,不方便,耗能大,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自动埋缆振动犁,用于解决传统的埋缆设备由于存在结构上的缺陷,使得工作受限制,不灵活,不方便,耗能大,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动埋缆振动犁,包括:
动力主机,动力主机包括:操作控制系统;动力装置,与操作控制系统连接;行走装置,设置在动力主机的下方,与操作控制系统和动力装置连接;第一悬挂装置,设置在动力主机的前端;第二悬挂装置,设置在动力主机的后端;
缆线携带装置,用于携带缆线,与第一悬挂装置连接;
缆线传动装置,用于将缆线携带装置携带的缆线向后传动;
犁架,与第二悬挂装置连接;
开沟犁,包括:开沟犁本体;切土犁刀,设置在开沟犁本体的下端;开沟犁本体与犁架连接;
振动装置,用于根据操作控制系统的控制工作,使开沟犁水平前后切割往复运动进行开沟作业,设置在犁架的上方,与操作控制系统和开沟犁连接;
缆线布设装置,用于将缆线传动装置传送来的缆线布置到开沟犁开的沟内,与犁架铰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
耐磨套,与切土犁刀连接;耐磨套为宽度可调节的耐磨套。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振动装置包括:
振动器,与开沟犁本体的上端连接;振动器包括一用于产生振动的偏心装置;
液压振动马达,与偏心装置驱动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
还包括:固定支架,用于将振动器与开沟犁本体固定在一起;
缆线传动装置包括:
第一固定槽,设置在动力主机的上方,与动力主机连接;
第一传动管,用于将缆线携带装置携带的缆线向后传动,固定在第一固定槽内;
第二固定槽,与固定支架连接;
第二传动管,用于将穿过第一传动管传动来的缆线向后传动,固定在第二固定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缆线布设装置包括:
连接柱,具有一方形通孔,与犁架连接;
布缆架,包括: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与布缆架连接;
多孔立柱,依次穿过方形通孔、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将连接柱和布缆架铰接在一起;
布缆管,用于将经过传动槽传送来的缆线向下布置到开沟犁开的沟内,设置在布缆架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
多孔立柱的直径与方形通孔横截面的宽度相同;
方形通孔的横截面的长度比多孔立柱的直径的直径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行走机构具体为四个三角履带,与动力装置驱动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动力主机还包括:
机身前部总成和机身后部总成;
折腰转向装置,设置在机身前部总成和机身后部总成之间,与机身前部总成和机身后部总成连接;
四个三角履带中的两个前三角履带设置在机身前部总成的下方,与机身前部总成连接;四个三角履带中的两个后三角履带设置在机身后部总成的下方,与机身后部总成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折腰转向装置包括:
第一铰接座,其一端与机身前部总成连接;第一铰接座包括第一孔,设置在第一铰接座的另一端;
第二铰接座,其一端与机身后部总成连接;第二铰接座包括第二孔,设置在第二铰接座的另一端;
第一销轴,穿过第一孔和第二孔将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活动连接;
转向油缸,其缸体端与机身前部总成连接;
转向支座,其一端与机身后部总成连接,另一端通过一销轴与转向油缸的活塞杆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立伟,未经周立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32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