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玉米螟性信息素中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252861.4 | 申请日: | 2013-06-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8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 发明(设计)人: | 梁霆;孙宇峰;周舒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7C69/145 | 分类号: | C07C69/145;C07C67/08 |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伟晨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09 | 代理人: | 张伟 |
| 地址: | 15001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玉米螟 信息 12 十四 碳烯醇 乙酸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玉米螟性信息素领域;具体公开了合成玉米螟性信息素中顺-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和玉米螟性信息素中反-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方法。
背景技术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macalis Guenee)是危害玉米、高粱等作物的主要害虫,在我国境内分布甚广。一般发生年份玉米可减产10%,严重发生年玉米减产甚至可超过可30%。玉米螟以幼虫钻入茎秆为害,比较隐蔽,农药难以触杀,防治难度很大。长久以来,玉米螟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但由于玉米螟本身的一些习性,如食性复杂,幼虫蛀食危害,发蛾期较长等等,给化学防治带来了一定困难。长期使用农药,玉米螟抗药性增加,防效明显下降,天敌数量减少,生态环境日趋脆弱。这一系列的问题给我们的害虫防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目前国际上最常见的害虫防治技术包括自然天敌、微生物、化学农药和基于昆虫性信息素的性诱剂技术。其中,昆虫性信息素技术具有专一选择性、低风险和环境友好等优点,逐渐引起全球各国的重视和推广应用。我国已把性诱剂防治玉米螟技术列为绿色防控技术。
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是由亚洲玉米螟雌蛾释放的,能引诱同种雄蛾交配的性信息素,主要成分为顺-12-十四碳烯基乙酸酯和反-12-十四碳烯基乙酸酯。
目前有以下几种合成途径:
一种途径是以长链炔醇为中间体来合成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在下述文献中均有记载:KLUN J A,BIERL-LEONHARDT B A,SCHWARZ M Sex pheromone of the Asian corn borer moth1980,27(17);ANDO T.SAITO C.ARAI K(Z)-and(E)-12-tetradecenyl acetates:sex pheromone of oriental corn borer(Lepidoptera:Pyratidae)1980(11);朱育新,王梅珍.杜家纬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改良合成1987。
另一种途径是李正名,SCHW ARZ M一种合成亚洲玉米螟性外激素的新方法1984(1)文献中公开的:是使用有机硼试剂完成了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
上述两个方法存在原料昂贵、反应条件苛刻、合成路线长、反应物为Z/E体混合物等问题。
还有一种途径是以1,12-十二碳二醇和10-十一碳烯醇或Z-15-二十四碳烯酸或10-羟基癸酸为起始原料,通过多步反应得到该信息素,记载于下述文献中:陈家威,蒋济隆.卢军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改良合成1989(9);刘复初,林军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简便合成1995;李久明、黄国正、雍建平、阿吉艾克拜尔.艾萨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合成新方法农药2007(6);陈海滨,杜永均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简易合成法农药学报2012(12)。
上述方法存在反应条件苛刻、反应选择性不高、反应物为Z/E体混合物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采用廉价易得的原料、利用格氏试剂原有的立体结构、反应过程不涉及双键的立体结构变化、产物单一、操作便利安全,原料利用率高,合成时间短,合成路线简单合理,合成了玉米螟性信息素中顺-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和玉米螟性信息素中反-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两种主要成分。
本发明中玉米螟性信息素中Z-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是以顺-4-己烯-1-醇和1,8-辛二醇为起始原料;原料1,8-辛二醇经单边溴化得到8-溴-1-辛醇,再经3,4-二氢吡喃保护得到8-溴代-1-辛醇四氢吡喃,再与镁反应得8-溴化镁-1-辛醇四氢吡喃;原料顺-4-己烯-1-醇经与对甲苯磺酸氯反应得到顺-4-己烯-1-对苯磺酸酯,顺-4-己烯-1-对甲苯磺酸酯与8-溴化镁-1-辛醇四氢吡喃进行格式偶联反应得到Z-12-十四碳烯四氢吡喃,再经脱保护、酯化得到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中的Z-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
所述8-溴-1-辛醇的制备方法是向装有滴液漏斗、分水器及冷凝管的三颈瓶内加入0.1mol1,8-辛二醇、300mL苯和0.1mol氢溴酸,再加入0.001mol碘,油浴加热在100℃条件下搅拌回流30h,依次用5%(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氢氧化钠水溶液、10%(质量百分比浓度)的稀盐酸和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蒸发浓缩,再经SiO2柱层析纯化得8-溴代-1-辛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28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