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纤维网塑胶板的连续式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51177.4 | 申请日: | 2013-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28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吴玉兰;包雅星;郭凌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大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50 | 分类号: | B29C70/50;B29C70/54 |
代理公司: | 江阴大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7 | 代理人: | 杨新勇 |
地址: | 2144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 塑胶 连续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以及建筑模板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纤维网塑胶板的连续式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施工采用的建筑模板主要包括木质、竹质、钢质、塑胶建筑模板以及由上述建筑模板中的几种复合而成的复合建筑模板。钢质建筑模板虽然坚固、使用次数高,但成本高、易锈、重量大、难运输;竹质、木质建筑模板重量轻、板幅宽、拼缝少,但强度相对低,不防湿防水,易霉变腐烂,且消耗绿色资源。相比之下,塑胶建筑模板具有成本低、重量轻、可重复使用次数较高、不锈、不粘水泥、防水的优点。塑胶建筑模板的生产方法可分为连续式生产、间断式生产;其中连续式生产的生产效率高,且塑模的长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切割,更为灵活。
由于是塑料材质,为了提高塑胶建筑模板的强度和韧性,往往需要在塑胶建筑模板的原料或成型过程中加入如玻璃纤维等增强材料以及橡胶等增韧剂。现有在连续性生产的塑模中加入增强材料的方法包括:
1. 在塑胶建筑模板的制造原料中掺杂短切纤维,如申请号为99111262.8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玻纤增强的表层结皮低发泡塑料建筑模板的制造方法;
2. 先将纤维织成纤维网,再在塑胶建筑模板成型后或塑胶建筑模板成型过程中将纤维网与塑胶建筑模板的主体固定在一起,如申请号为200710021398.7中国专利中公开的一种齿槽式复合材料夹层结构,其中的纤维网布通过树脂粘结在芯材的上、下表面;又如申请号为00119480.1的中国专利公开过一种通过在聚合物熔体表面上依次铺放玻璃纤维毡、聚合物薄膜,然后通过双钢带压机上层压制得到建筑模板的方法;该法借助下层聚合物熔融时的流动性和冷却后的凝固性使下层聚合物熔体与聚合物薄膜在层压作用下贴合,冷却后这种贴合被保持住,从而将玻璃纤维毡嵌在塑胶板。
上述第一种方法由于利用短纤维作为增强体,其对塑胶建筑模板的增强效果远不及第二种方法。但是第二种方法的缺点是,纤维网布两侧或为不同材质,或为不同条件下冷却,因此纤维网布附近存在大的内应力,导致建筑模板在脱模时易在纤维网布附近发生开裂,从而影响塑胶建筑模板的使用寿命。
在塑模的生产中,还要考虑塑胶建筑模板的冷却定型方式。由于塑模厚度大,根据施工要求不同,厚度在5~80mm不等,因此塑模的冷却定型,特别是对塑模厚度的控制,显得非常重要,否则塑模易发生翘曲、变形。
常见的用于冷却定型塑模等厚塑胶板的方法包括:
(1)申请号为200810062756.3、200910251678.6以及201210398458.8的中国专利中提及的模压定型后冷却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定型效果好,但是缺点是非连续性生产,生产效率低,且冷却、脱模耗费时间长。
(2) 申请号为200910129173.2的中国专利中提及的真空定型冷却法;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发泡板的定型生产,对于普通的非发泡板,真空处理易造成塑胶板产生明显的内部气泡缺陷,使塑胶板的性能劣化。
(3) 申请号为200710158089.4的中国专利中提及的平板冷却定型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冷却和定型效果较好,但是所需设备庞大,价格昂贵,且对不利于灵活生产。
(4)申请号为200620080301.0的中国专利中提及的一种一字型走辊定型附带强制冷却定型以及空气冷却定型法。这种方法与前面所述的第三种方法相比,所用设备可灵活组装,可根据塑胶板的厚度需要灵活调整定型和冷却装置的规模。在该专利技术中,塑胶料从挤出模口挤出后,以一字型通过由三组钢辊组成的成型装置,钢辊内部通过冷却介质,熔融料从每组钢辊之间通过时,塑胶料与钢辊之间只有线线接触,因此,接触面积有限,导致塑胶料定型时特别是定型初期无法有效地冷却。
根据导热原理,导热量∝(接触面积×温度差),为了实现定型时的冷却,则需要提高接触面积和/或温度差。高温度差意味着急骤降温,这会导致塑胶板内的应力集中,韧性差,易碎,因此在小温差条件尽量增大接触面积才是定型特别是定型初期更为有益的冷却方法。这同时也就解释了前面阐述的第三种方法即平板冷却定型法为何在目前厚塑胶板定型冷却方法中最为常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大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未经江阴大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11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频脉冲爆震燃烧动力装置
- 下一篇:活塞油环、发动机和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