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缓冲器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49856.8 | 申请日: | 2013-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41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李雪珺;曾治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诺霸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25/00 | 分类号: | G01L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10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器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缓冲器夹具,用于测试气动扭矩扳手、手动扭矩扳手。
背景技术
扭矩扳手又叫力矩扳手、扭力扳手、扭矩可调扳手,用于对拧紧工艺有严格要求的装配线,使产品各个紧固件扭矩值一致,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更有保障。扭矩扳手一般分为三类,即手动力矩扳手、气动扭力扳手和电动力矩扳手。
在船舶、港口、矿山、油田、重型机械等行业中,经常要用到大扭矩的扭矩扳手进行装配作业,这些扭矩扳手的检测属于动态检测,需要拿到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十分不便利,同时也影响了生产现场的正常使用。
现有技术中还没有能够对大扭矩的扭矩扳手进行现场检测的扭矩检测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对大扭矩的扭矩扳手进行现场检测的缓冲器夹具。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缓冲器夹具,包括底座及从前到后依次设置于该底座上的推动插座、螺栓、驱动适配器及扭矩传感器,所述底座的前端部连接有轴承座,所述推动插座通过第一轴承连接于所述轴承座内,所述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推动插座的后端,所述驱动适配器的前端中部设置有螺母,所述螺栓的后端部与所述螺母连接,所述螺栓在所述推动插座与所述驱动适配器之间从前到后依次套设有第一间隔垫圈、缓冲垫圈和第二间隔垫圈,所述底座的后半部分从前到后依次设置有支撑板和背板,所述扭矩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中部的第二轴承与所述背板中部的背板连接件之间,所述驱动适配器的后端部与所述扭矩传感器的动力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间隔垫圈、所述缓冲垫圈、所述第二间隔垫圈的外侧套设有一个垫圈套,该垫圈套的后端部通过第一螺丝与所述驱动适配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轴承通过固定环连接于所述支撑板的中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缓冲器夹具有结构紧凑、安装方便、操作简单的优点,主要用于测试气动扭矩扳手和手动扭矩扳手,可进行快速且准确的检测。检测扭矩量程达到6800N.m(5000lb.ft),基本涵盖了各种工况的大部分工位的使用要求,适用范围较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在图中:1-底座;2-支撑板;3-背板;4-固定环;5-第一轴承;6-第一间隔垫圈;7-第二间隔垫圈;8-推动插座;9-背板连接件;10-缓冲垫圈;11-驱动适配器;12-垫圈套;13-螺栓;14-螺母;15-第二轴承;16-轴承座;17-第一螺丝;18-第二螺丝;19-扭矩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缓冲器夹具,包括底座1及从前到后依次设置于该底座1上的推动插座8、螺栓13、驱动适配器11及扭矩传感器19,底座1的前端部连接有轴承座16,推动插座8通过第一轴承15连接于轴承座16内,螺栓13固定连接于推动插座8的后端,驱动适配器11的前端中部设置有螺母14,螺栓13的后端部与螺母14连接,螺栓13在推动插座8与驱动适配器11之间从前到后依次套设有第一间隔垫圈6、缓冲垫圈10和第二间隔垫圈7,底座1的后半部分从前到后依次设置有支撑板2和背板3,扭矩传感器19设置于支撑板2中部的第二轴承5与背板3中部的背板连接件9之间,驱动适配器11的后端部与扭矩传感器19的动力输入端连接。
其中,第一间隔垫圈6、缓冲垫圈10、第二间隔垫圈7的外侧套设有一个垫圈套12,该垫圈套12的后端部通过第一螺丝17与驱动适配器11固定连接。第二轴承5通过固定环4连接于支撑板2的中部。第一轴承15通过第二螺丝18安装在轴承座16内。
本发明依照模拟螺栓13锁紧的原理设计。当推动插座8有扭矩输入时,其带动螺栓13进行锁紧工作,螺栓13通过驱动适配器11转动将扭矩输入到扭矩传感器19上,最终显示扭矩输出,达到动态扭矩工具静态检测的目的。由于缓冲垫片为弹性材质,在工作的过程中缓冲垫片对动态输入起到缓冲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诺霸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诺霸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498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