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棚车带式双向装载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45814.7 | 申请日: | 2013-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29499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09 |
发明(设计)人: | 王皓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皓 |
主分类号: | B65G67/08 | 分类号: | B65G67/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50399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棚车 双向 装载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载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棚车带式双向装载机。
背景技术
现阶段国内棚车装载货物时,尤其是装载袋装、箱装货物时,多采用人力搬运,有时会采用叉车运输。按国家统计局2008年统计数据,我国铁路货物运送货物发送量33.1亿吨,按袋装物品计算,3千多亿袋货物需要装载,而每带货物重100公斤;显而易见这项工作的工作量巨大。并且我国棚车的装卸工作大部分都要靠人力徒手完成,使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浪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
目前国内有些厂家已经开始对棚车装载机械进行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山东德州永泰机械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带式转向装卸机。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三个带式输送机实现从车厢外到车厢内的转向,将货物从棚车外转载到棚车内,其中第一个带式输送机和第三个带式输送机是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可以适应火车内部较远距离的货物堆放。但棚车本身有尺寸限制,且其装卸货物的开口位于棚车侧面、中部;该设备体积较大,每次只能进行棚车内部一侧的装载,装载完成后,整个输送机要退出棚车,进行转向,然后再进行另一侧的装载,使整车装载不能连续进行,且此装载周期长,降低了工作效率。
为了弥补上述装载机装载周期长、装载不连续的缺点,我们研制了一种工作效率高的棚车带式双向装载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两个可伸缩带式输送机、两个可移动带式输送机构成带式输送机组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棚车带式双向装载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棚车带式双向装载机,包括可伸缩带式输送机1,可移动带式输送机2,车体3,可升降平台4,升降油缸5,倾角油缸6,转向装置7。其特征在于:车体3上方通过升降油缸5与可升降平台4连接;所述的可升降平台4上方设有导轨41,及其上方、前端设有可伸缩带式输送机1,可升降平台4前端、可伸缩带式输送机1下方设有转向装置7;所述的可伸缩带式输送机1与转向装置7之间设有倾角油缸6;所述的转向装置7由输送机转向架71,转向电机72,转向大齿轮73,转向小齿轮74组成。
所述的可伸缩带式输送机1与输送机转向架71连接,且其随着输送机转向架71的旋转,可旋转180°。
所述的可升降平台4上方、可伸缩带式输送机1的后侧设有可移动带式输送机2。
所述的倾角油缸6驱动可伸缩带式输送机1,使其上表面与水平面的倾斜角的变化范围在0°~20°之间。
所述的输送机转向架71下端与转向大齿轮73连接,转向大齿轮73与转向小齿轮74啮合,转向小齿轮74与转向电机72连接。
本发明一种棚车带式双向装载机,可伸缩带式输送机1与转向装置7之间设有倾角油缸6,其使可伸缩带式输送机1可倾斜0°~20°,以适应不同高度的货物码垛;可升降平台4前端设有两个可伸缩带式输送机1,可升降平台4上方,可伸缩带式输送机1后侧设有两个移动带式输送机2,使整车装载连续进行,缩短装载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所述。
1)整个货物的装载过程是连续进行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伸缩带式输送机进入车体后,可进行自由伸长满足较远货物的运输;同时通过倾角油缸改变其倾角,满足较高货物的码垛。
2)两组带式输送机独立作业,棚车两端同时进行装载,提高了装载效率,缩短了装载周期。
3)可伸缩带式输送机1的伸缩、倾斜仅通过升降油缸、倾角油缸完成,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非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进入棚车前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进入棚车后的状态图
图4为本发明进入棚车后的工作状态图
图5为本发明可伸缩带式输送机改变倾角后的状态图
图6为本发明右视图
图7为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可伸缩带式输送机1,可移动带式输送机2,车体3,可升降平台4,升降油缸5,倾角油缸6,转向装置7,导轨41,输送机转向架71,转向电机72,转向大齿轮73,转向小齿轮74。
具体实施方式
实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皓,未经王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458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