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加固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及其制备和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44890.6 | 申请日: | 2013-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46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张琨;王辉;孙克平;刘志茂;刘永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004 | 代理人: | 朱婷婷 |
地址: | 430064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加固 活性 粉末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加固用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其制备和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建筑结构作为20世纪建筑领域中技术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结构体系,由于各种原因需要在其使用寿命周期中进行加固修复,以维持结构的安全和功能的正常发挥。在欧美发达国家中,目前用于建筑加固改造的投资已占国家建筑业总投资的1/2以上。美国劳工部门曾经在20世纪末的一项产业预测报告中预言:建筑维修加固行业将是21世纪最热门的行业之一。
我国自建国以来,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房屋建筑、桥梁、堤坝、隧道以及城市技术设施数量急剧增加。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现存的各种建筑物的总面积超过100亿m2,其中绝大多数是混凝土结构,而且至少有50%的建筑物已使用20年以上。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自身老化、各种灾害和人为损坏等原因,使建筑物不断产生各种结构安全隐患。此外,在我国现有建筑中,旧的结构设计在功能上不能满足目前使用的需求,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旧城改造几乎成为各大、中城市的共同课题,有相当数量的旧建筑需要通过加固改造来满足新功能的需要。为此,国家每年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各种建筑结构加固改造,这些都刺激了建筑加固改造行业的迅速发展,也为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作为建筑加固改造的主要措施,目前最常用的有粘钢技术、粘贴碳纤维布、碳纤维板及加大构件截面等方法。加大构件截面会导致结构的有效使用空间降低和有效使用面积减少。粘钢和粘贴碳纤维,不仅成本高,造价不易控制,还难以与加固对象有机融合,而且粘贴过程中使用的结构胶存在老化现象,再加上钢板、碳纤维与混凝土结构热学性能不一致,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始终存在脱粘的风险。
活性粉末混凝土主要应用于预应力结构、预制产品构件、抗震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等领域。然而,现有活性粉末混凝土配方所使用的原材料繁多,其虽然具有极高的强度,但所需的养护条件较为苛刻,总的成本较高,不适用于建筑加固。
综上,如何开发出一种能够专用于结构加固,加固效果好,能与既有建筑有机融为一体,又能便于施工,经济实用的材料是加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加固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及其制备和施工方法,要解决现有建筑加固改造技术成本高,加固材料难以与加固对象有机融合,使用过程中易脱落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这种建筑加固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它的原料组成按重量份配比如下:
水泥 50~80份;
粉煤灰微珠 15~40份;
硅灰 5~13份;
河砂 35~80份;
石英砂 20~65份;
水 10~20份;
钢纤维 10~30份;
化学添加剂 1~2份。
所述水泥为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
所述粉煤灰微珠为白色或浅灰色的粉煤灰微珠,烧失量低于1%,比表面积≥10000 cm2/g。
所述硅灰的SiO2含量大于90%,比表面积≥18000 cm2/g。
所述的河砂为常规混凝土拌合用河砂,其粒径为0.15mm~2.36mm。
所述石英砂为市售普通石英砂,其SiO2含量≥98%,平均粒径为0.1mm~0.3mm。
所述钢纤维为市售镀铜或镀镍钢纤维,长度10mm~15mm,长径比1:120~1:60。
所述化学添加剂为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其减水率不低于25%,或者是聚羧酸高效减水剂与其他添加剂的混合物,其他添加剂为保塑剂、引气剂和消泡剂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这种建筑加固用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先将粉状原料水泥、粉煤灰微珠、硅灰加入混料机中优先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河砂、石英砂、钢纤维搅拌均匀,再加入水及化学添加剂搅拌均匀,经成型、振捣及常规养护,即可得到成品。
这种建筑加固用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施工方法,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混凝土建筑结构待加固部位表面凿毛,凿毛过程中控制剔除混凝土的厚度,以减小对原有结构的破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448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背光模组
- 下一篇:一种全眼频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