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显示控制接口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1310243014.1 | 申请日: | 2013-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40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缪朝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缪朝晖 |
主分类号: | G09G3/32 | 分类号: | G09G3/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显示 控制 接口 电路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路,一种用于发光二极管显示模组的显示控制接口电路。
技术背景
目前,发光二极管显示模组,由发光二极管阵列,移位锁存电路,译码电路,缓冲器,功率管组成。图1是一个典型的发光二极管显示模组的结构图,为了方便描述,这里假设发光二极管阵列尺寸为16x8点,其他尺寸的显示阵列,如16x16点、32x16点其电路组成原理和图1基本相似。
图中缓冲器A(102)及缓冲器B(103)由一片或多片缓冲集成电路如74HC245来实现,而译码器(105)由译码集成电路如74HC138来实现。行驱动部分由功率PMOS管(106)来实现。移位锁存器(104)负责列驱动,一般由具有移位锁存功能的集成电路如74HC595来实现。为了提升显示效果,移位锁存器(104)也可选用具备恒流输出功能的移位锁存电路如型号为TB62726或MBI5024等集成电路来实现。
如图1所示,SCLK_IN为移位时钟,一路经缓冲器后输出SCLK_OUT信号送给下一级模组,另一路缓冲后送给移位锁存器(104)作为移位时钟。LAT_IN作为锁存控制信号,一路经缓冲器后输出LAT_OUT信号送给下一级模组,另一路缓冲后送给移位锁存器(104)作为锁存信号。OE_IN为显示允许信号,一路经缓冲器后输出OE_OUT信号送给下一级模组,另一路缓冲后送给移位锁存器(104),用来控制移位锁存器(104)的输出允许。LINE_IN[2:0]作为行选择信号,用来控制哪一行导通显示,一路经缓冲器后输出LINE_OUT[2:0]信号送给下一级模组,另一路缓冲后送给译码器(105),经译码器(105)译码输出后,使一路PMOS管(106)导通。SDATA_IN信号为移位数据输入端,它和移位锁存器(104)的移位数据输入端相连,移位锁存器(104)的移位输出信号SDATA_OUT作为数据信号送给下一级模组。
图1所示的发光二极管显示模组,其工作原理如下所示。在模组显示N-1行的内容时,在移位时钟信号的作用下,第N行的显示数据被移入到移位锁存器(104)中,在完成显示数据的移位后,通过锁存信号将第N行的显示数据锁存到移位锁存器(104)的输出端。在锁存显示数据的同时,输入的行选择信号进行换行操作,由N-1行切换到第N行。在换行和数据锁存的同时,通过显示允许信号关闭列输出,完成换行时的消隐功能。如果显示的内容为带灰度的数据,则需要将灰度数据按照位平面的方式进行组织,每送完该行灰度数据的一位后,进行锁存,并由显示允许信号来配合,将位权值转换为对应的显示允许时间,换行动作是在第一次锁存第N行的位平面数据的同时完成。为了后面描述方便,我们称图1所示显示模组为普通模组,对应的信号控制时序我们称其为普通模组控制时序。
但是这种普通模组,在串联很多级(例如16个图1所示的模组进行串联组成256x8点的阵列)后,存在一个刷新速率过低的问题。最小的换行时间是由一行的显示数据的移位时间来决定的,当串联的级数较多,又显示的是灰度数据时,刷新率会较低,一般只有100-500Hz。这里所指的刷新率,是指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完成第1行到第8行所有行的显示数据移位锁存并显示的速率。
为了解决普通模组刷新率过低的问题,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对图1中的移位锁存器(104)所代表的列驱动电路进行改进,在列驱动电路中加入存储器和相应的控制电路,将显示数据移位送给列驱动电路后,在列驱动电路内进行存储,这样,移位电路只要保证在显示数据换帧的时间间隔内(一般为1/60秒)移送完所有显示数据即可。由于整帧的显示数据已经缓存在列驱动电路内,因此换行的速度由灰度表现的速率来决定,和移位速率及级联长度无关。目前,采用这种解决方案的显示模组刷新率一般可以达到1000Hz甚至更高,为了后面描述方便,我们称其为高刷模组,对应的信号控制时序我们称其为高刷模组控制时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缪朝晖,未经缪朝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430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