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脚踏式内外隔断型垃圾箱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241982.9 | 申请日: | 2013-06-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41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 发明(设计)人: | 马晓建;李惠敏;甘学辉;何勇;杨崇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5F1/00 | 分类号: | B65F1/00;B65F1/14;B65F1/16;B65D43/26 |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宋缨;孙健 |
| 地址: | 2016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脚踏 内外 隔断 垃圾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活垃圾箱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脚踏式内外隔断型垃圾箱。
背景技术
传统常见的垃圾箱,其结构特征是内外直接连通,使用者可以直接方便地将垃圾投入其中,这类垃圾箱中的气味会弥漫在周围,而且内外直接连通容易滋生蚊虫;而有盖子或门的垃圾箱,使用时需要将盖子或门推开再投入垃圾,这类垃圾箱尽管加了盖或门,减少了蚊虫滋生的可能,但在推开门或盖时,内外连通,箱内的垃圾一览无余,而且垃圾箱内的气味也会直接影响到使用者。为了克服现有垃圾箱的不足,本发明采用一种特殊的结构,使用垃圾箱内外不直接连通,无论是使用或不使用时,这种垃圾箱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脚踏式内外隔断型垃圾箱,以解决使用者在投放垃圾时看到垃圾箱内垃圾而带来的心情不悦以及垃圾箱内气味自由外溢、蚊虫滋生的问题,实现垃圾箱内部空间始终同外界隔离。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脚踏式内外隔断型垃圾箱,包括半箱盖,箱体和垃圾容器,所述箱体内部上端安装有转筒,所述转筒正对箱体内部底端的垃圾容器,所述箱体的一侧连接有侧盖,所述侧盖内部底端安装有踏板,所述踏板、连杆、摇杆和箱体在侧盖内构成四杆机构,所述摇杆连接棘爪,所述棘爪安装在侧盖内的箱体外壁上,所述棘爪通过弹簧嵌套于棘轮的齿面之间,所述棘轮安装在转筒转轴位于侧盖内的端部上,所述棘轮与转筒转轴的轴心线重合。
所述转筒大体为空心圆柱体,所述空心圆柱体的两个端面之间有一通过转筒转轴将空心圆柱体平分为二的隔板,被平分为二的空心圆柱体的侧面沿中心对称开有2个四分之一圆柱面的开口。
所述转筒转轴的两端安装在半箱盖和箱体连接而成的圆孔中,所述圆孔由半箱盖与箱体两侧连接处相对应的半圆孔组成,所述转筒转轴由两段半轴组成,所述两段半轴通过螺钉或销安装在转筒的二相对轴端上。
所述棘轮与转筒的转轴通过螺钉或销或键连接,所述半箱盖和箱体通过螺钉或螺栓连接。
所述垃圾容器的外壁上安装有拉手,所述垃圾容器与箱体的相应部分相对应。
所述侧盖与半箱盖和箱体侧面相应部分的尺寸一致,所述半箱盖大体为空心半圆柱体,所述空心半圆柱体的侧面开有1个四分之一圆柱面的开口,所述半箱盖与转筒的开口相对应。
有益效果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发明内外始终隔断,垃圾箱内部的气味不易散出,外部的蝇虫也不能进入;
2、本发明打开垃圾箱盖投放垃圾时,垃圾放置腔内始终为空,避免了箱中的垃圾给使用者造成的心情不悦;
3、本发明通过脚踏来打开或关闭,避免了手和垃圾箱的直接接触,不会弄脏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关闭时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打开时状态书意图。
图3是本发明侧视剖面图(剖去侧盖)。
图4是本发明组成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半箱盖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转筒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切去左边端盖的转筒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棘轮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垃圾容器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箱体外形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剖去侧板的箱体内部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棘爪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摇杆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连杆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踏板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侧盖示意图。
图中:半箱盖1,转筒2,箱体3,垃圾容器4,棘轮5,摇杆6,连杆7,踏板8,固定销9,棘爪10,侧盖11,活动销12,弹簧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419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极合剂糊剂、电极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下一篇:锂-硫-电池的阴极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