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体外横向预应力筋加固桥梁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38915.1 | 申请日: | 2013-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6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成;武移风;刘玉柱;杨振峰;郝晓燕;谢海龙;傅卯生;王雪鹏;郭茂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1D22/00 | 分类号: | E01D22/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0000***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外 横向 预应力 加固 桥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桥梁加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体外横向预应力筋加固桥梁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桥梁的方法,一般施加在桥梁纵向,这样能够很容易提高跨中截面的抗弯承载力,改善结构受力,但对于装配式空心板而言,由于其横向空心板较多,一般布置8-12片,采用纵向施加体外预应力,虽然改善了各空心板的受力,但纵向预应力的施加,无法改变桥梁横向受力,甚至加剧横向单板受力的可能,装配式空心板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横向联系薄弱,必须从改善横向刚度入手提高其承载力,而改善横向刚度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板底施加横向预应力,使得铰缝下缘存在一定的压应力,从而在外荷载作用下,铰缝不仅传递剪力,而且传递弯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体外横向预应力筋加固桥梁的方法,旨在解决传统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桥梁的方法,一般施加在桥梁纵向,无法改变桥梁横向受力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外横向预应力筋加固桥梁的方法,该方法采用精轧螺纹钢作为横向预应力筋,横向预应力筋的张拉端与固定端均采用锥面锚具。
进一步,所述锥面锚具采用YGM型锚,YGM型锚由锚垫板及螺母构成。
进一步,所述YGM型锚结构形式有圆锥面和平面两种。
进一步,张拉端与固定端均采用锥面锚具。
进一步,精轧螺纹钢的螺母需要二次张拉。
进一步,横向预应力筋,张拉吨位为17t。
进一步,在张拉端和锚固段均采用锥面锚具。
进一步,精轧螺纹钢的预应力损失在1%-4%之间;
进一步,精轧螺纹钢可以很方便进行补张拉。
进一步,张拉端与固定端均采用锥面锚具。
本发明提供的体外横向预应力筋加固桥梁的方法,该方法采用精轧螺纹钢作为横向预应力筋,横向预应力筋的张拉端与固定端均采用锥面锚具;本发明采用精轧螺纹钢作为横向预应力筋,减小了车辆荷载及桥梁振动对锚固效果的影响,张拉端与固定端均采用锥面锚具,有效地减小了预应力损失,精轧螺纹钢在运营期间预应力损失不大,同时精轧螺纹钢可很方便进行补张拉,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体外横向预应力筋加固桥梁的横向预应力布置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体外横向预应力筋加固桥梁的YGM型锚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锚垫板;2、螺母;3、YGM型锚。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发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外横向预应力筋加固桥梁的方法,图1示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体外横向预应力筋加固桥梁的横向预应力布置图;该方法采用精轧螺纹钢作为横向预应力筋,横向预应力筋的张拉端与固定端均采用锥面锚具。
图2示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体外横向预应力筋加固桥梁的YGM型锚3结构示意图。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锥面锚具采用YGM型锚3,YGM型锚3由锚垫板1及螺母2构成。
本发明通过对精轧螺纹钢张拉端锚固装置的改造,减小精轧螺纹钢的预应力损失,采用精轧螺纹钢作为预应力筋材料,从张拉锚固端入手,减小张拉力的损失,同时可以在桥梁运营过程中很方便进行补张拉。
精轧螺纹钢作为预应力材料,主要应用于桥梁结构的竖向预应力中,在体外预应力则应用较少,常规的预应力精轧螺纹钢采用YGM锚具进行锚固,YGM锚具由锚垫板1和螺母2组成,结构形式有圆锥面和平面两种。
用于桥梁结构上的预应力精轧螺纹钢,一般采用单端张拉的方式进行。在锚固端采用锥面锚具,在张拉端采用平面型锚具,由于锥面锚具相对平面型锚具接触面积大,且相应螺母2预留有四瓣型槽口,增加了螺母2与垫板之间的摩擦力,有效减小了螺母2的松动,该类型锚具一般用于固定端。而平面型锚具,螺母2与锚垫板1之间为平面接触,二者的摩擦力相应较小,螺母2较容易松动,一般用于张拉端的锚固,方便张拉过程中螺母2的禁锢。但由于平面接触的螺母2易松动,因此一般需要二次张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未经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89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料浆自蒸发器
- 下一篇:一种含唑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