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恒压内循环酸化吹气吸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38093.7 | 申请日: | 2013-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358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郑琦宏;徐继荣;陈文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6 | 代理人: | 程晓明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恒压内 循环 酸化 吹气 吸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酸化吹气吸收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恒压内循环酸化吹气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环境水体、沉积物、土壤及大气中常含有硫化物和氰化物,硫化物和氰化物的毒性很大,是环境调查必测的监测项目。环境检测样品一般基质复杂,硫化物和氰化物样品的检测很容易受到干扰。目前,国内外常规采用“酸化-吹取-吸收-测定”的方法进行检测。
传统的酸化吹气吸收装置一方面需要外加气源,实验装置比较复杂;另一方面该装置通常采用开放体系进行气-液分离,而在气-液分离的起始阶段,由于气相中硫化氢和氰氢酸浓度较高,气泡难以与吸收液充分接触,导致硫化物和氰化物部分损失,回收率偏低。目前,国内有学者采用内循环法进行预处理,虽然内循环法可以改进传统的酸化吹气吸收装置的缺陷,但是由于内循环法中的加酸过程会带来系统内部压力的增大,需要额外通过压力调节器进行调节,操作复杂,且压力变化难以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需要额外增加压力调节器,即可以保持压力恒定,且操作简单的恒压内循环酸化吹气吸收装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恒压内循环酸化吹气吸收装置,包括吸收瓶、第一鼓泡器、第一吹气塞、循环流量计、第二吹气塞、恒压加酸器、第二鼓泡器和反应瓶,所述的第一鼓泡器包括上下设置的上接口和下接口、与所述的第一鼓泡器的上接口的底部连通的鼓泡管和与所述的第一鼓泡器的下接口连通的出气管,所述的第一鼓泡器的鼓泡管从所述的第一鼓泡器的下接口伸出,所述的第二鼓泡器的结构与所述的第一鼓泡器的结构相同,所述的恒压加酸器包括上下设置的加酸瓶和下接口,所述的加酸瓶的底部通过玻璃管与所述的恒压加酸器的下接口连通,所述的加酸瓶与所述的恒压加酸器的下接口之间设置有控制所述的玻璃管导通或者关闭的旋钮,所述的加酸瓶的一侧开口,所述的恒压加酸器的下接口的一侧开口,所述的加酸瓶的一侧的开口与所述的恒压加酸器的下接口的一侧的开口通过连接管密封连接,所述的吸收瓶与所述的第一鼓泡器的下接口密封连接,所述的第一鼓泡器的出气管与所述的循环流量计的进气口密封连接,所述的循环流量计的出气口与所述的第二吹气塞的进气管密封连接,所述的第二吹气塞的出气管与所述的加酸瓶密封连接,所述的恒压加酸器的下接口与所述的第二鼓泡器的上接口密封连接,所述的第二鼓泡器的下接口与所述的反应瓶密封连接,所述的第二鼓泡器的出气管与所述的第一吹气塞的进气管密封连接,所述的第一吹气塞的出气管与所述的第一鼓泡器的上接口密封连接。
所述的第一鼓泡器的鼓泡管的底部膨大且其四周具有小孔。
所述的加酸瓶的外表面设置有刻度值。
所述的循环流量计包括支架、气体流量计、流量控制开关和电源,所述的气体流量计分别与所述的流量控制开关和所述的电源连接,所述的气体流量计、所述的流量控制开关和所述的电源安装在所述的支架上。
所述的电源为内置电池或外接电源。
所述的第一鼓泡器的鼓泡管与所述的吸收瓶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0.5cm,所述的第二鼓泡器的鼓泡管与所述的反应瓶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0.5cm。
所述的第一吹气塞的进气管与所述的第二鼓泡器的出气管通过PVC软管密封连接,第一鼓泡器的出气管与循环流量计的进气口通过PVC软管密封连接,循环流量计的出气口与第二吹气塞的进气管通过PVC软管密封连接。
所述的吸收瓶、所述的第一鼓泡器和所述的第一吹气塞均为玻璃材质,所述的吸收瓶和所述的第一鼓泡器之间通过磨口密封连接,所述的第一鼓泡器和所述的第一吹气塞之间通过磨口密封连接,所述的第二吹气塞、所述的恒压加酸器、所述的第二鼓泡器和所述的反应瓶均为玻璃材质,所述的第二吹气塞和所述的恒压加酸器之间通过磨口密封连接,所述的恒压加酸器和所述的第二鼓泡器之间通过磨口密封连接,所述的第二鼓泡器和所述的反应瓶之间通过磨口密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80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