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场馆顶盖控制温度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37438.7 | 申请日: | 2013-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64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钱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7/16 | 分类号: | E04B7/16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场馆 顶盖 控制 温度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场馆顶盖3控制温度的方法及开关装置,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通过温控技术来检测体育场内外温度,并由所得数据自动控制场馆顶盖3的开关程度的场馆顶盖控制温度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化的体育馆中顶部设计有自动开关的顶盖3,这样设计有利于控制室内的场地,然而据统计,其使用频率并不高,而且没有完全根据场内情况达到最有效的开闭程度,这样就使得高投入的设备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优势,根据这个情况,我们需要一个可以自动测量场内外环境,根据所得到的数据将场馆顶盖3的开闭程度达到最合理的状态,使得此类设备物有所值,而且环保舒适,一举多用。
相对常规屋盖只有一种状态而言,开合屋盖3结构一般有三种状态:(1)完全闭合锁定状态;(2)完全打开锁定状态;(3)运动状态。一些大型的开合屋盖3结构还有第四种状态:(4)半打开的锁定状态。因为不同的状态对应于不同的使用情况,针对这一需求,本发明采用可动屋面10和下部结构是两个独立的刚体,通过锁定点联系在一起,具有自动解析环境状况进行温控开关的场馆控制装置。
由于体育场馆内的空间很大,采用空调难以解决温度控制的问题,而且场内外通风也会根据季节有不同的需要。设计此类装置,根据场内外情况自动设定场馆顶盖的开关程度,可以控制空气的流通情况,同时也有利于控制保温和散热的控制,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达到遮阳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温控感应装置4使得体育场馆顶盖3开关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方法及其装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场馆顶盖控制温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根据不同的屋顶工况状态,分析计算桁架结构各个控制节点的位移;
B、 根据各个节点的位移情况来判断轨道15位移是否在允许范围之内,在允许范围之内时才允许通过启闭并调整顶盖3的位置来控制场馆中的温度;
C、 在场馆内的多个角落设置温控感应器4,每个温控感应器4都有自己位置编号,所述温控感应器4与中央控制器14信号连接;
D、 为每块可动屋面10的牵引电机12进行编号,牵引电机12带动卷筒旋转从而通过卷筒上的牵引索13带动可动屋面10移动或锁死;
E、 在每个可动屋面10移动路径15的两端设置限位传感器7,相应的限位传感器7与对应的牵引电机12相连,从而限定可动屋面10的移动极限;
F、 每个牵引电机12都电连接到中央控制器14上,中央控制器14根据温控感应器4采集到的阳光照射和/或温度信息,来分别控制可动屋面10的移动;所述中央控制器14还具有手动模式,可以人工操作来开启或关闭可动屋面10。
本发明中,所述步骤C中,部分温控感应器4还要设置在观众席6和运动场的交界处,从而以此来调整可动屋面10的位置,确保场内观众席6不受阳光直射。
本发明中,所述步骤C中,部分所述温控感应器4设置在场馆外,用于测量场馆外温度。
本发明提出的实现场馆顶盖控制温度的方法使用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多个温控感应器4、中央控制器14、多个牵引电机12、多个卷筒、牵引索13、多个可动屋面10、可动屋面10的移动轨道15以及多个限位传感器7,其中:
所述多个温控感应器4设置在场馆内的多个角落上,用于感测场馆内各处的温度以及阳光照射情况,并与所述中央控制器14信号连接;
所述牵引电机12连接卷筒,牵引索13缠绕在卷筒上,牵引索13连接可动屋面10,可动屋面10底部设有两个轮子,两个轮子位于移动轨道15上,牵引电机12带动卷筒旋转,从缠绕在所述卷筒上的牵引索13带动可动屋面10沿着可动屋面10的移动轨道15移动,从而实现场馆顶盖3的开启和/或关闭;
所述中央控制器14还与多个牵引电机12电连接,并根据采集到的温控感应器4的信号来启动对应的牵引电机12,从而移动相应的可动屋面10;
在可动屋面10的移动轨道15上于可动屋面10的移动行程两端处设置有所述限位传感器7,所述限位传感器7与所述牵引电机12电连接,以限制可动屋面10的移动范围。
所述部分温控感应器4还要设置在观众席5和运动场的交界处,从而以此来调整可动屋面10的位置确保场内观众席5不受阳光直射。
部分所述温控感应器4设置在场馆外,用于测量场馆外温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74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