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窗启口的成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36861.5 | 申请日: | 2013-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67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包妍;李志广;黄红喜;邢吉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00 | 分类号: | E04G21/00;E04G15/02 |
代理公司: |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 37104 | 代理人: | 张世功 |
地址: | 266043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启口 成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窗启口随砼结构浇筑一次成型的施工工艺,特别是一种窗启口的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施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种先进的施工工艺不断的涌现,建筑施工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但目前的建筑中其设计和施工后的窗口渗漏情况较多,并且已经成为各地区质量因素之一。现有的技术在窗启口节点的做法方面各施工企业一般都沿用通过内抹灰形成窗内启口的方式,来治理窗口渗漏这一质量通病,这种方法内抹灰厚度较厚(目前薄抹灰比较流行,此工艺不适合窗口处抹灰),分层抹灰工作效率低下,内窗口容易裂缝,内启口抹灰与外启口保温接茬处不密实,从而导致窗口渗漏,尤其是高层住宅工程,出现这种缺陷时还存在维修困难,施工费用高,所以,对现有建筑施工中的窗启口处改进施工方法的需求已刻不容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寻求设计提供一种窗启口一次性成型的施工方法,采用一次成型的施工技术解决窗口渗漏问题,取消窗副框,加快施工速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施工操作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现窗启口成型的具体工艺步骤为:
(1)、窗顶部启口模板支设:先在结构梁的底部支设梁底模板,梁底模板内侧对应窗口处增设第一木方,第一木方的尺寸根据外窗口的厚度确定;再在结构梁的两侧对称支设梁侧模板,梁侧模板的高度高于结构梁的高度,高出的尺寸为第一木方的宽度;
(2)、窗底部启口模板支设:在外窗口砌有窗台过梁,在窗台过梁的两侧对称支设窗台过梁侧模板,在窗底外口处固定支设第二木方,第二木方固定在与窗底外口同侧的窗台过梁侧模板的内侧;
(3)、窗启口成型:窗启口随混凝土结构浇筑成型,混凝土结构浇铸后,拆除步骤(1)和(2)分别支设的窗顶部启口模板和窗底部启口模板,在窗洞上口形成外低内高带鹰嘴的启口,窗洞下口形成外低内高带流水坡度的启口,实现窗启口的一次成型。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成本低,有效解决窗口渗漏问题,可广泛用于建筑施工中窗启口的成型过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涉及的窗顶部启口模板支设结构原理示意图,包括结构梁1、梁侧模板2、第一木方3和梁底模板4。
图2为本发明涉及的窗底部启口模板支设结构原理示意图,包括窗台过梁5、窗台过梁侧模板6和第二木方7。
图3为本发明涉及的外窗启口成型结构原理示意图,包括内墙抹灰8、外墙保温板9、外墙胶粉颗粒剂饰面层10、外窗打胶11和外窗发泡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本实施例实现窗启口一次性成型的具体工艺包括窗顶部启口模板支设、窗底部启口模板支设和窗启口成型三个步骤:
(1)、窗顶部启口模板支设:先在结构梁1的底部支设梁底模板4,梁底模板4内侧对应窗口处增设第一木方3,第一木方3的尺寸根据外窗口的厚度确定;再在结构梁1的两侧对称支设梁侧模板2,梁侧模板2的高度高于结构梁1的高度,高出的尺寸为第一木方3的宽度;
(2)、窗底部启口模板支设:在外窗口砌有窗台过梁5,在窗台过梁5的两侧对称支设窗台过梁侧模板6,在窗底外口处固定支设第二木方7,第二木方7固定在与窗底外口同侧的窗台过梁侧模板6的内侧;
(3)、窗启口成型:窗启口随混凝土结构浇筑成型,混凝土结构浇铸后,拆除步骤(1)和(2)分别支设的窗顶部启口模板和窗底部启口模板,在窗洞上口形成外低内高带鹰嘴的启口,窗洞下口形成外低内高带流水坡度的启口,实现窗启口的一次成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未经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68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筋挤压式直螺纹套筒连接用工具
- 下一篇:一种填充墙砌体顶部空隙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