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气分离器在审
申请号: | 201310234852.2 | 申请日: | 2013-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17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涛;林锦辉;周寒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临海市伟达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3/04 | 分类号: | F01M13/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7016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气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气分离器,具体说,涉及一种燃油发动机润滑油气化后的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油气分离器是安装在曲轴箱通风系统上,连接在发动机曲轴箱通风阀旁边,防止机油进入大气或进气道内。因为发动机工作时,气缸的窜气和机油蒸汽会产生压力,对发动机会造成损害,因此需要通过曲轴箱通风阀来使它产生真空,由于曲轴箱通风阀抽出来的气体中有大量机油蒸汽,所以要经过油气分离器主要把机油和蒸汽分离出来,分离后的机油流回发动机里面,蒸汽流至发动机重新燃烧,目前油气分离器主要分为两种:迷宫式分离器和旋涡式分离器。
现在技术中,在专利号为 ZL 200820165680.2,授权公告日为 2009年7月29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油气分离器,包括筒形的外壳、罩在外壳顶部的上盖、与外壳底部连通的进气回油管、设在外壳侧壁且与外壳内部相通的出气管以及外壳内部用于分离油气的分离装置,该外壳内的底部设有集气回油体,集气回油体为中心部位带有进气孔的圆盘形结构,集气回油体的外边缘设有若干个回油孔,分离装置置于集气回油体之上,集气回油体的进气孔与分离装置内腔连通。
在专利号为ZL200820115564.X,授权公告日为 2009年6月10日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气分离器,包括上盖分总成、滤芯分总成、外壳、安装支架、侧盖和起到调压作用的膜片阀总成,外壳上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出气口与空气滤清器到增压器压气机进气口之间的管路相连,形成气体的进、出气通道,油气分离器通过安装支架分总成实现外挂安装。上述二种油气分离器,其滤芯内气体产生的旋涡速度有限,腔体内有效油气分离容积低,影响油气分离的效率,不能适应各种不同类型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消除现有技术中对气体产生的旋涡速度有限,腔体内有效油气分离容积低的缺点,提供一种在发动机上使用的,增加了油和空气的涡流效应,提高油气分离效率,具有良好的机械分离效果的发动机油气分离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一种用于发动机的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所述的壳体的侧面设置混合气进气口,壳体的底部设置回油口,所述的壳体内设置油气分离装置,所述的油气分离装置包括滤芯,所述的滤芯包括滤芯座和设置在滤芯座外部的滤芯套,所述的滤芯座的侧壁设置混合旋油口,滤芯座的上方设置滤芯上盖,所述滤芯上盖中设置气体上升孔,滤芯下部设置底板,所述的滤芯座的下部设置集油口,所述的集油口穿过滤芯底板并与壳体底部空腔相通,所述的壳体的上部设置阀座,所述的阀座与壳体密封连接,所述的阀座侧壁设置出气口。
上述的油气分离器,所述的滤芯内设置泄压装置,所述的泄压装置包括泄压进气口、安全阀芯、安全阀芯底座和泄压出气口,安全阀芯一端抵压在泄压进气口,一端与安全阀芯底座连接,在安全阀芯与安全阀芯底座之间设置弹簧。
上述的油气分离器,所述的滤芯座侧壁的混合旋油口与滤芯座侧壁为圆周切线方向设置。
上述的油气分离器,所述滤芯上盖中心设置中央集油孔,所述的中央集油孔穿过滤芯底板并与壳体底部空腔相通。
上述的油气分离器,所述的滤芯下部的底板的侧面设置环形凹槽,所述的环形凹槽内设置环形密封圈。
上述的油气分离器,所述的滤芯座设置为1至4个,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滤芯座设置为3个。
上述的油气分离器,所述的阀座的顶部设置阀盖,所述的阀盖与阀座相连接,所述的阀盖与阀座的出气孔之间设置阀膜片,所述的阀膜片与阀座之间设置阀弹簧。
上述的油气分离器,所述的阀座内设置支撑网眼布,所述的支撑网眼布上设置过滤材料。
上述的油气分离器,所述的壳体的主体为圆筒形,所述的圆筒形的底部直径逐渐缩小形成倒圆锥形。
上述的油气分离器的作用:
1、可将曲轴箱内的高温压力气体排出,平衡曲轴箱内外的压力,可以增大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2、可及时将废气中含有CO、NO、以及废气中含有许多酸性物质排出,有利于减少机件的腐蚀磨损,可以保持曲轴内具有良好的表面状态。
3、从曲轴箱内排出的油气,经油气分离器分离后,经油气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液态机油经油气分离器回油管流回油底壳内,可重新利用,混合废气中的油蒸气和未充分燃烧的CO等燃气被分离出来经管路进入增压器进气口与空气混合后,经增压后进入气缸得到二次燃烧,这样可使混合废气充分回收利用,减少大气环境污染,提高发动机经济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临海市伟达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临海市伟达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48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