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后部加强总成的乘用车前地板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234481.8 | 申请日: | 2013-06-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75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 发明(设计)人: | 张亚;吴卫枫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后部 加强 总成 车前 地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乘用车的前地板,更准确地说,涉及该乘用车前地板的后部加强总成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中小型轿车市场,汽车的被动安全性及舒适性得到客户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2012版CNCAP新测试标准的公布,中小型轿车的车身安全性设计需要在有限空间内达到更高的设计要求。同时,随着用户对驾驶环境以及品质要求的提升,整车舒适性的提高也显得尤为重要。车身的刚度对整车噪声及振动有着决定性的贡献,这对白车身的刚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合资车一般会使用热成型及超高强度板来实现安全性的要求,由于受到成本以及工艺的水平的限制,自主品牌中小型车型在这些方面始终没有更大的突破。
目前中小车型的前地板总成后部的结构一般为左后安装座椅支架组件与左前地板本体组成左前地板分总成,右后安装座椅支架组件与右前地板本体组成右前地板分总成,然后左前地板分总成和右前地板分总成再与中通道总成焊接在一起组成前地板总成。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由于在碰撞处缺少横向支撑,门槛会发生翻转并向内折弯,从而导致B柱入侵量过大,影响侧碰得分。在现有结构上要改善此状况,门槛需要使用热成型钢板,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后部加强总成的乘用车前地板。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具有后部加强总成的乘用车前地板,包括由左前地板本体、右前地板本体组成的前地板本体,还包括分别和左前地板本体、右前地板本体连接的中通道本体,还包括对应安装的左前座椅后安装梁总成和右前座椅后安装梁总成,所述左前座椅后安装梁总成和右前座椅后安装梁总成均包括连接门槛的左后座椅安装支架组件、连接中通道本体的右后座椅安装支架组件,以及固定在前地板本体上且与左后座椅安装支架组件、右后座椅安装支架组件连接的前排座椅后加强梁本体。
优选的是,所述左后座椅安装支架组件、前排座椅后加强梁本体、右后座椅安装支架组件通过点焊焊接在一起。
优选的是,所述中通道本体上用于连接右后座椅安装支架组件的位置还设有中通道加强梁。
优选的是,所述中通道加强梁与左前座椅后安装梁总成、右前座椅后安装梁总成形成类似整根横梁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中通道加强梁和中通道本体的形状相配。
优选的是,所述中通道加强梁设在中通道本体的槽内。
优选的是,所述中通道加强梁和中通道本体通过点焊焊接在一起。
优选的是,所述中通道加强梁上还凸焊有用于安装排气管隔热罩的凸焊螺栓。
本发明的乘用车前地板,左前座椅后安装梁总成和右前座椅后安装梁总成能起到支撑左右门槛的作用,当左门槛受到冲击力的时候,力会通过左前座椅后安装梁总成传递到中通道本体,从而将冲击力传递到右前座椅后安装梁总成,然后再传递到右侧门槛。有效改善侧面碰撞的传力路径,减少侧碰入侵量,增加车身结构的横向连接,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相对于门槛使用热成型件,此结构的成本可节省一半。
中通道本体上用于连接右后座椅安装支架组件的位置还设有中通道加强梁,构成了中通道加强梁组件结构,使得左前座椅后安装梁总成和右前座椅后安装梁总成通过中通道加强梁形成类似横梁结构,增加了白车身左右侧面的连接刚度,从而增加了白车身的刚度值,从而避免了热成型件的使用,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乘用车前地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前排座椅后安装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中通道加强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中通道加强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取得的技术效果易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后部加强总成的乘用车前地板,包括由左前地板本体1、右前地板本体2组成的前地板本体,还包括分别和左前地板本体1、右前地板本体2连接的中通道本体3,左前地板本体1、右前地板本体2与中通道本体3可通过点焊的方式焊接在一起,构成了前地板分总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44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