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嵌段聚阳离子、其制备方法及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32005.2 | 申请日: | 2013-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27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于海军;李亚平;陈宪智;张志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F293/00 | 分类号: | C08F293/00;C08F220/32;C08F220/34;C08F8/32;C08G65/48;A61K9/51;A61K47/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朱梅;严彩霞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嵌段聚 阳离子 制备 方法 用途 | ||
1.一种聚乙二醇-胺基化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聚甲基丙烯酸二异丙氨基乙酯三嵌段聚阳离子,其中,所述三嵌段聚阳离子具有以下式1所示结构:
其中,R1选自羧基、氨基、氰基、巯基、醛基和C1-C3烷基;R2为卤素;n为0-10的整数;x为23-225的整数;y为10-100的整数;以及z为10-100的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嵌段聚阳离子,其中,R1为甲基;R2为Cl或Br;n为0-4的整数;x为45-145的整数;y为20-60的整数;以及z为20-60的整数。
3.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乙二醇-胺基化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聚甲基丙烯酸二异丙氨基乙酯三嵌段聚阳离子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以下反应路线I所示的原子转移聚合方法合成聚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聚甲基丙烯酸二异丙氨基乙酯三嵌段共聚物:
反应路线I
步骤a:聚乙二醇大分子引发剂的合成
将一端为R1,另一端为羟基的聚乙二醇溶于无水二氯甲烷中以使终浓度为5-20w/v,再以三乙胺:聚乙二醇=1-5的摩尔比向溶液中加入无水三乙胺,以2-溴异丁基酰溴:聚乙二醇=1-5的摩尔比称取2-溴异丁基酰溴并将其溶于20倍体积的无水二氯甲烷中,冰浴下将2-溴异丁基酰溴的二氯甲烷溶液滴加到聚乙二醇溶液中,滴加结束后继续反应24-72小时,反应结束后用饱和食盐水洗两次,收集有机相,MgSO4干燥过夜,收集有机相并浓缩得到溴封端的聚乙二醇大分子引发剂;
步骤b:聚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两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将步骤a中得到的溴端基的聚乙二醇大分子引发剂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单体以摩尔比=1:30-200的比例混合,然后加入体积比=10:1-1:10的N,N-二甲基乙酰胺-异丙醇混合溶剂,加入与聚乙二醇大分子引发剂等摩尔的催化剂配体五甲基二乙烯三胺及等摩尔的催化剂溴化亚铜,在无氧条件下,30-90℃之间的任意一个恒定温度反应1-24小时,反应产物用四氢呋喃稀释,过中性氧化铝柱后,40℃蒸馏浓缩得到聚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两嵌段共聚物;
步骤c:聚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聚甲基丙烯酸二异丙氨基乙酯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将步骤b中得到的聚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两嵌段共聚物与甲基丙烯酸二异丙氨基乙酯以摩尔比=1:30-1:200的比例混合,加入N,N-二甲基乙酰胺与异丙醇体积比=10:1-1:10的混合溶剂,加入与聚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两嵌段共聚物等摩尔的催化剂配体五甲基二乙烯三胺及等摩尔的催化剂溴化亚铜,无氧条件下在40-90℃间的任意一个恒定温度反应4-12小时,反应完全后,反应产物用四氢呋喃稀释、二次去离子水透析纯化、冷冻干燥后得到聚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聚甲基丙烯酸二异丙氨基乙酯三嵌段共聚物;
步骤二:通过反应路线II合成聚乙二醇-胺基化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聚甲基丙烯酸二异丙氨基乙酯三嵌段聚阳离子
反应路线II
取步骤一中得到的聚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聚甲基丙烯酸二异丙氨基乙酯三嵌段共聚物固体,溶于无水N,N-二甲基乙酰胺中制得浓度=1.0-20.0w/v的溶液A,取乙二胺或其寡聚物与三嵌段共聚物摩尔比=20-100的比例称取乙二胺或其寡聚物溶于2倍体积的N,N-二甲基乙酰胺中制得溶液B,将溶液A滴加到溶液B中,30-60℃油浴条件下搅拌反应1-12小时,停止反应,用截留量为1000-10000达尔顿的透析袋透析24-48小时后,冷冻干燥后得到目标产物,
其中,R1、R2、n、x、y和z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
4.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乙二醇-胺基化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聚甲基丙烯酸二异丙氨基乙酯三嵌段聚阳离子用于制备负载核酸和疏水抗癌药物的阳离子胶束的用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200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