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低屈服点抗震用钢的生产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230263.7 | 申请日: | 2013-06-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62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 发明(设计)人: | 刘源;王若钢;李新玲;于峰;应传涛;刘浩岩;张健;王明林;张紫茵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D8/02 | 分类号: | C21D8/02;C22C38/14 |
| 代理公司: | 鞍山华惠专利事务所 21213 | 代理人: | 赵长芳 |
| 地址: | 114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屈服点 抗震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黑色冶金工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低屈服点高层建筑抗震用钢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及对抗震机理的深入分析研究,耗能减震已成为抗震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耗能减震是指通过在建筑结构内的某些部位安装阻尼器、隔震器等控制装置耗散或隔离地震能量,以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输,从而消除或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提高抗震能力。
超低屈服点钢(屈服强度在80~100MPa)作为耗能抗震设计中主要部件阻尼器、隔震器等的制作材料,当地震发生时,首先使其屈服,靠反复荷载滞后,吸收地震产生的能量,与利用其粘性体等的其它减震材料相比,具有成本低、可靠性强和耐久性等优点,其研制、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收到了广泛关注,并在钢种的研制和工程应用方面去的了显著进展。超低屈服点抗震用钢由于对屈服强度范围要求的苛刻性,在现有的装备水平下将钢板的屈服强度控制在80-100MPa范围内以及同时匹配优良的延伸率,批量生产难度极大,此前我国此类抗震用钢主要依赖进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屈服强度在80~100MPa,并具有良好低周疲劳性能的超低屈服点高层建筑抗震用钢的生产方法。
为此,本发明所采取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超低屈服点抗震用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
1、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含量为:
C 0.0015-0.0025%,Si 0.015-0.025%,Mn0.03-0.05%,Ti 0.03-0.04%,P≤0.01%,S≤0.004%;
2、轧钢工艺制度:
加热温度1120-1150℃;
粗轧温度区间为1000-1100℃,粗轧道次≥3道,首次压下率≥10%;
精轧采用大压下量,累计变形率≥60%,精轧开轧温度950-990℃,终轧温度900-950℃;
钢板出精轧机后直接进入热矫直机,矫直温度800-850℃,矫直后进入冷床空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采用本发明方法生产的超低屈服点高层建筑抗震用钢其屈服强度为80~100MPa,并具有良好低周疲劳性能,延伸率达到59%,可完全达到抗震性能的要求,满足市场的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含量为:
C 0.0015%,Si 0.025%,Mn0.04%,Ti 0.03%,P 0.008%,S 0.004%。
2、轧钢工艺制度:
加热温度1120℃;
粗轧开轧温度1080℃,终轧温度1040℃,粗轧采用3道次,首次压下率25%;
精轧采用大压下量,累计变形率62%,精轧开轧温度950℃,终轧温度900℃;
钢板出精轧机后直接进入热矫直机,矫直温度820℃,矫直后进入冷床空冷。
实施例2:
1、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含量为:
C 0.0025%,Si 0.018%,Mn0.03%,Ti 0.04%,P0.006%,S0.002%。
2、轧钢工艺制度:
加热温度1150℃;
粗轧开轧温度1120℃,终轧温度1080℃,粗轧采用5道次,首次压下率12%;
精轧累计变形率69%,精轧开轧温度990℃,终轧温度950℃;
钢板出精轧机后直接进入热矫直机,矫直温度850℃,矫直后进入冷床空冷。
实施例3:
1、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含量为:
C 0.002%,Si 0.02%,Mn 0.05%,Ti 0.035%,P≤0.05%,S≤0.005%;
2、轧钢工艺制度:
加热温度1135℃;
粗轧开轧温度1100℃,终轧温度1065℃,粗轧3道次,首次压下率≥20%;
精轧累计变形率65%,精轧开轧温度970℃,终轧温度920℃;
钢板出精轧机后直接进入热矫直机,矫直温度835℃,矫直后进入冷床空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02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