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湿度可控的空调器及湿度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27464.1 | 申请日: | 2013-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67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臧润清;金晶晶;武艺辉;王亚男;史广召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商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41/06 | 分类号: | F25B41/06;F25B49/02;F24F11/0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肖莉丽 |
地址: | 300134***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湿度 可控 空调器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湿度可控的空调器及湿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人们舒适生活的需要,夏季制冷或/和冬季制热用的空调器已经广泛使用。
在生活中,湿度大小也同样影响着人们的舒适感。夏天,室内湿度过大时,会抑制人体散热,使人感到十分闷热、烦躁。冬天,室内湿度大时,则会加速热传导,使人觉得阴冷、抑郁。室内湿度过低时,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散失,人会感到口干、舌燥,甚至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和鼻出血等,并易患感冒。而目前的空调器主要是于温度的调节,不具有湿度调节的功能。而在华北地区湿度本来就偏低,在使用空调时,蒸发温度过低,降温除湿会使房间内湿度更低,人们感觉不舒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在降温的同时,能够控制房间内的湿度,从而感觉更舒适的湿度可控的空调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湿度控制方法。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湿度可控的空调器,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室内换热器依次连接并组成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装置包括第一毛细管、工况切换电磁阀、第二毛细管,所述第一毛细管与所述工况切换电磁阀组成节流支路,所述节流支路与所述第二毛细管并联后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管路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室内安装有湿度传感器,所述压缩机、四通换向阀、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工况切换电磁阀分别与温湿度控制器连接,所述温湿度控制器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的信息控制所述压缩机和工况切换电磁阀的开启和关闭,并控制所述四通换向阀的开启方向。
所述湿度传感器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器之间设置有带温度补偿的湿度测量电路,所述湿度测量电路包含热敏电阻器Rt、湿度传感器RS、第一运算放大器IC1、第二运算放大器IC2和晶体三级管C,所述热敏电阻器Rt的两端通过电阻R1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IC1的输出端通过二极管D和电阻R2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3与所述晶体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工况切换电磁阀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温湿度控制器与湿度显示器连接。
一种湿度可控的空调器的湿度控制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读取湿度传感器的数据,判断湿度是否大于设定值;
(2)如果湿度大于设定值,关闭工况切换电磁阀,仅第二毛细管导通,进入降温除湿模式;如果湿度不大于设定值,打开工况切换电磁阀,第一毛细管与第二毛细管并联导通,进入降温不除湿模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空调器中,节流装置由第一毛细管、工况切换电磁阀和第二毛细管组成,通过控制工况切换电磁阀的开启和关闭,控制室内换热器进口制冷剂的流量,从而控制制冷剂进口的温度高于露点,达到只降温不除湿的目的,在降温的同时,能够控制房间内的湿度,使室内更舒适,同时,蒸发温度升高,提高了制冷效率。
2、本发明的湿度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工况切换电磁阀的开启和关闭,当湿度大于设定值时,仅第二毛细管运行,降温并除湿;当湿度不大于设定值时,两个毛细管并联运行,控制室内换热器进口制冷剂的流量,从而控制制冷剂进口的温度高于露点,达到只降温不除湿的目的,使室内更舒适,同时,提高了制冷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湿度可控的空调器的原理图;
图2所示为带温度补偿的湿度测量电路原理图。
图中:1.室内换热器,2.压缩机,3.四通换向阀,4.室外换热器,5.第一毛细管,6.第二毛细管,7.工况切换电磁阀,8.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商业大学,未经天津商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274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