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石墨电极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220877.7 | 申请日: | 2013-06-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19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 发明(设计)人: | 殷俊;熊家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火炬工业炉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7/085 | 分类号: | H05B7/085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 地址: | 412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石墨电极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种复合石墨电极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石墨电极的一端形成内孔,其中,所述内孔深入所述石墨电极的内部,但并不贯穿所述石墨电极;
将与所述内孔匹配的金属管路装入所述内孔,其中,装入内孔后的所述金属管路的进口和出口均位于所述石墨电极的外部;
将所述石墨电极内孔与金属管路外壁之间的空隙填满糊料;
焙烧所述石墨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石墨电极的一端形成的内孔为多个均匀分布的内孔,且每个内孔中都装有与其相匹配的金属管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管路为U型金属管路,是由管壁厚度整体相同的厚壁金属管路弯曲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糊料为碳素糊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焙烧石墨电极的过程,包括:
将所述石墨电极放入焙烧炉内,进行第一次焙烧;
将第一次焙烧后的石墨电极浸入液体浸渍剂;
将浸渍后的石墨电极放入焙烧炉内,进行第二次焙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电极进行第一次焙烧的过程,包括:
将焙烧炉内的温度升至第一温度,第一温度的范围为220℃~240℃,包括端点值,升温速率的范围为30℃/小时~40℃/小时,包括端点值;
将焙烧炉内的温度升至第二温度,第二温度的范围为290℃~310℃,包括端点值,升温速率的范围为6℃/小时~8℃/小时,包括端点值;
将焙烧炉内的温度升至第三温度,第三温度的范围为940℃~960℃,包括端点值,升温速率的范围为7℃/小时~9℃/小时,包括端点值;
使焙烧炉内的温度保持在第三温度,保持第三温度的时间范围为4小时~6小时,包括端点值;
将所述石墨电极自然冷却后取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电极进行第二次焙烧的过程,包括:
将焙烧炉内的温度升至第四温度,第四温度的范围为1000℃~1200℃,包括端点值,升温速率的范围为10℃/小时~15℃/小时,包括端点值;
使焙烧炉内的温度保持在第四温度,保持第四温度的时间范围为11小时~13小时,包括端点值;
将所述石墨电极自然冷却后取出。
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制作的复合石墨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
石墨电极;
位于所述石墨电极一端的内孔,其中,所述内孔深入所述石墨电极的内部,但并不贯穿所述石墨电极;
与所述内孔匹配且装入所述内孔中的金属管路,其中,装入内孔后的所述金属管路的进口和出口均位于所述石墨电极的外部;
填充所述内孔与所述金属管路之间空隙的糊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石墨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电极包括同轴的第一圆柱形电极和第二圆柱形电极,所述金属管路贯穿所述第二圆柱形电极,并深入到所述第一圆柱形电极内部,且所述第二圆柱形电极的底面半径小于所述第一圆柱形电极的底面半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石墨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柱形电极的圆形底面上具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内孔,其中,所述内孔贯穿所述第二圆柱形电极但不贯穿所述第一圆柱形电极,且所述每个内孔中都装有与其相匹配的U型金属管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火炬工业炉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株洲火炬工业炉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2087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