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多路传输控制协议中的链路处理方法和移动终端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18879.2 | 申请日: | 2013-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68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李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16 | 分类号: | H04L1/16;H04W24/04;H04W40/02;H04W8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518129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输 控制 协议 中的 处理 方法 移动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在多路传输控制协议中的链路处理方法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并行多路传输是利用主机的多网络接口实现数据的并行传输,能够满足人们对高带宽业务(如在线高清视频、多方游戏、多方会议等)的需求。多路传输控制协议(Multipath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简称为:MPTCP)是一种在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简称为:TCP)的基础上实现多路并行传输的协议,可以和TCP网络实现无缝融合,实现端到端传输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多宿主性。
移动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可以利用MPTCP协议实现并行多路传输的功能,但由于移动终端利用的是无线网络,具有链路不稳定的特点,因此移动终端利用MPTCP实现多路并行传输会存在以下问题:不稳定的链路会使得链路失败的几率提高。而在MPTCP技术中,一旦链路发生重传超时,就会在其他的链路和原链路上同时重传数据以确保链路的完整性。只有在所有发送该数据的链路上都收到该数据的确认,移动终端才会将保存在发送缓存中的数据删除。而移动终端通常需要6次重传超时才会侦测到链路失败,那么在这N次重传的过程中,该数据就会一直被保存在发送缓存中,阻塞后续数据进入有限的发送缓存中。这种情况下,其他性能好的链路也无法获得可用数据进行正常发送,影响整个并行多路传输的性能,导致整个网络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在多路传输控制协议中的链路处理方法和移动终端,能够有效减轻性能差或意外失败的链路对并行多路传输的影响,提高网络吞吐量,提高整个并行多路传输的性能。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提供一种在多路传输控制协议中的链路处理方法,包括:
检测到链路i的定时器超时,i为自然数;
获得所述链路i的定时器的超时次数Ni,Ni为自然数;
如果所述链路i的定时器的超时次数Ni>1,且Ni≤5,则通过所述链路i发送探测信息包。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果所述链路i的定时器的超时次数Ni=1,
利用最大慢启动门限SSTHRESH优先算法选择链路j,j为自然数;
通过所述链路i和所述链路j同时重传在所述链路i上丢失的通信数据包。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链路i的状态标记为不可用预测状态,所述不可用预测状态用于:指示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链路i发送通信数据包存在风险。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到链路i的定时器超时,i为自然数;
获得模块,用于获得所述链路i的定时器的超时次数Ni,Ni为自然数;
发送模块,用于如果所述获得模块获得的链路i的定时器的超时次数Ni>1,且Ni≤5,通过所述链路i发送探测信息包。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一处理模块;
所述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如果所述获得模块获得的所述链路i的定时器的超时次数Ni=1,利用最大慢启动门限SSTHRESH优先算法选择链路j,j为自然数;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链路i和所述链路j同时重传在所述链路i上丢失的通信数据包。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二处理模块;
所述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如果所述链路i的定时器的超时次数Ni大于1且小于等于5,将所述链路i的状态标记为不可用预测状态,所述不可用预测状态用于:指示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链路i发送通信数据包存在风险。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移动终端在链路的超时重传的次数大于1次且小于等于5次的情况下不再通过该链路发送通信数据包,而是发送探测信息,有效实现了链路失败的预测。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有效减轻性能差或意外失败的链路对并行多路传输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在多路传输控制协议中的链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在多路传输控制协议中的链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终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188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