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综合布线 LED 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18083.7 | 申请日: | 2013-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05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郝庆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慧创就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48 | 分类号: | H01L33/48;H01L33/6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远航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76 | 代理人: | 田志远 |
地址: | 中国香港荃湾青山***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综合布线 led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LED)设备,尤其是带综合布线的LED设备。
背景技术
当发光二极管(LED)不是在印刷电路板(PCB)上安装,而是安装在其他位置,诸如塑料壳体,则须要用布线连接将LED的支撑腿连接到PCB,或直接连接到其他设备,用于布线连接的传统方法有两种:
图1表示了现有技术中已知的LED接线100的传统方法之一。图1所示的LED接线100具有一种基本结构,该基本结构包括一个LED主体1,LED主体1的常规支撑腿2,用于电焊或烧焊的导线3和连接接头4。通过电焊或烧焊将导线3与LED主体1的支撑腿2相连接,形成一个连接接头4。这种连接方法的缺点是,由于LED主体支撑腿的宽度通常较小,因此这些导线在LED主体支撑腿上的定位困难又耗时,浪费人力和劳动力成本。此外,焊接和导线定位之后,在生产操作中,要做到这些导线不容易断开是一个困难问题。
图2表示了现有技术中已知的LED接线200的另一种传统方法。 LED接线200具有一个基本结构,该基本结构包括一个LED主体1,LED主体1的常规支撑腿2,用于电焊或烧焊的导线3,连接接头4,引线框5,和翅片6和塑料壳体7。通过电焊或烧焊将导线3连接到引线框5,以形成一个连接接头4。翅片6从两边折向导线,以固定导线3的位置。带焊接导线3的引线框被放入塑料壳体7中。塑料壳体7用于支撑引线框5。最后,LED主体1的支撑腿2被插入塑料壳体7中进行连接。这种配置的优点在于,引线框5的宽度比LED主体1的支撑腿2宽,从而使其更容易把导线定位焊接,并且翅片6固定了导线的位置,从而使其在生产LED的过程中不会很容易断开。然而,此配置中的缺点在于需要用到额外材料,如引线框5和塑料壳体7,这反过来又增加了材料成本和运营成本。
上述常规方法的缺点在于,虽然导线可以连接到LED主体的支撑腿,但是图1中所示的第一种方法,很难进行导线焊接定位,导线由于定位不稳容易产生断裂,从而增加了劳动力成本。而如上所述,图2所示的方法却同时增加了材料和总生产成本。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可容易获得的材料进行简便复制的简单设计,以克服上述方法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上述缺点和不足,具体而言,本发明可通过将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和第二种方法的各自优点相结合并同时排除其缺点,从而克服先前LED连接方面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综合布线LED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LED)电路,用于发射光;
上述LED电路封装在一个透明壳体内,形成了LED的主体;
上述LED有一组至少两个支撑腿,上述LED主体至少与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相耦合;
其中,每个上述支撑腿至少部分可导电,每个支撑腿具有第一电耦合装置和第二电耦合装置,用于提供上述LED电路,电源和/或控制信号之间的电接。
所述第一电耦合装置包括一个稳定折叠翼片,具有相对皮瓣,用于以固定方式将电导线至少部分封装;
所述第二电耦合装置至少包含部分导电材料和一个接收平台,用于为上述电导线提供电气连接节点。
所述接收平台具有一个基本平行的连接面。
所述折叠翼片具有一条折叠线,提供了中心位于上述相对皮瓣末端的折叠线,当上述相对皮瓣在闭合位置彼此折叠时,用于将上述电耦线折叠且封装;
所述第一电耦合装置适于并且被配置为具有第一开口折叠位置,当处于电连接断开状态时,该位置与支撑腿处于相同的纵向平面;
其中,所述第一电耦合装置适于并且被配置为具有第二闭合位置,当对上述电导线进行封装时,这一闭合位置包括基本上彼此相邻的第一相对皮瓣和第二相对皮瓣,位于与支撑腿垂直的平面。
所述沿第一支撑腿纵轴分布的第一电耦合装置和第二电耦合装置之间的距离被定义为第一距离,所述沿第二支撑腿纵轴分布的第一电耦合装置和第二电耦合装置之间的距离被定义为第二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是不相等的,这使得所述每条支撑腿的第一电耦合装置在空间上彼此互相抵销。
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使得每条支撑腿的第一电耦合装置在空间上彼此互相抵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慧创就光电有限公司,未经慧创就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180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