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漏话提醒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13174.1 | 申请日: | 2013-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9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沈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12 | 分类号: | H04W4/12;H04W8/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醒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漏话提醒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当终端A呼叫终端B时,如果终端B未应答,则在终端B的通话记录中会形成一条未接来电的记录,以便终端B用户查看。另外,针对终端B处于遇忙、关机、不在服务区等情况,终端A的呼叫无法到达终端B时,运营商提供了一种漏话提醒业务。当终端B开通了漏话提醒业务时,终端B用户可自由设置将呼叫前转到漏话提醒业务平台的条件,例如可以在遇忙、关机或不在服务区时将呼叫前转到漏话提醒业务平台,也可设置无条件将呼叫前转到漏话提醒业务平台。
当终端A呼叫终端B时,如果终端B处于遇忙、关机或不在服务区状态时,网络会将本次呼叫转移到漏话提醒业务平台,由漏话提醒业务平台将漏话信息通知给终端B。例如,漏话提醒业务平台可以发送包含本次漏话信息的漏话短消息给终端B,一旦终端B开机或者在服务区,会接收到所述漏话短消息,终端B用户就可以从所述漏话短消息中获取到漏话信息,并进行回拨等操作。
但是,终端B用户需要进入短消息收件箱,并打开短消息,才能获知漏话信息,操作极为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漏话提醒方法和装置,可以简化查看漏话信息的操作,节省时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漏话提醒方法,包括:
终端接收来自网络侧的消息;
从所述消息中识别出漏话通知;
提取所述漏话通知中的漏话信息,并将所述漏话信息以未接来电的形式显示在通话记录中,所述漏话信息包括漏话的主叫号码和呼叫时间,所述漏话为在呼叫所述终端的过程中,无法到达所述终端的呼叫,所述未接来电为呼叫到达所述终端,但所述终端无应答的呼叫。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将所述漏话信息以未接来电的形式显示在通话记录中具体包括:
调用处理未接来电的通话管理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由所述通话管理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将所述漏话信息作为未接来电的信息显示在通话记录中。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从所述消息中识别出漏话通知具体包括:
识别所述消息的目标端口号;
当所述目标端口号为处理漏话通知的应用程序所占用的端口号,确定所述消息为漏话通知;
所述提取所述漏话通知中的漏话信息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漏话通知中的目标端口号,调用所述目标端口号对应的处理漏话通知的应用程序,由所述应用程序从所述漏话通知中提取出漏话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来自网络侧的消息为短消息时,在所述识别所述消息的目标端口号之前,还包括:
解析所述消息中的用户数据头UDH,从所述UDH中获取所述消息的目标端口号。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来自网络侧的消息为基于信令控制协议SIP的消息时,所述从所述消息中识别出漏话通知具体包括:
识别所述消息的头域;
当所述头域为预先定义的漏话通知头域,确定所述消息为漏话通知。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方式或者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利用特定标记将以未接来电的形式显示的漏话信息标识出来,以与未接来电相区别。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漏话提醒方法,包括:
当接收到呼叫处理设备转发的漏话时,从所述漏话中获取被叫号码和漏话信息,所述漏话为无法到达被叫终端的呼叫,所述漏话信息包括所述漏话的主叫号码和呼叫时间;
生成携带所述漏话信息的漏话通知,并在所述漏话通知中指示所述漏话信息要以未接来电的形式显示在通话记录中,所述未接来电为呼叫到达被叫终端,但所述被叫终端无应答的呼叫;
根据所述被叫号码,将所述漏话通知发送给所述被叫终端,以便所述被叫终端根据所述指示将所述漏话信息以未接来电的形式显示在所述被叫终端的通话记录中。
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在所述漏话通知中指示所述漏话信息要以未接来电的形式显示在通话记录中具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131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太阳能式送暖装置
- 下一篇:一种煤矿钻孔透孔装置